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4|回复: 8

鲁迅留下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7743
发表于 2017-3-9 1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秦泽 于 2017-3-9 10:47 编辑

小时候去一位同学家里玩,新式的开敞水泥大门,进去之后却有面拱形的老式门,往里进就是天井,照客家人例是一口水井,排水的回形沟渠。一到下雨天的时候人坐在天井旁的房间门口,淋不到雨,雨水哗哗的在天井里流动,让人甚是心安。左侧的亭子挂着的一些卷轴一度让我吃惊:全是讲宽容待人,勤俭持家的的处世警言。要知道在这个穷乡小镇,一般人家只是挂毛主席的头像,或者十大元帅,当然这位同学家里也有。从文化现象看,挂伟人或圣人像是偶像崇拜,记文字训诫却是价值认同,是一种分化更高的文化现象,因此从小我便对这位同学家有崇敬之感。

  后来渐知这户人家颇难相处,邻里平常有些睚眦必报。我便一直想这是为何?为何挂着宽容待人训诫的会睚眦必报?鲁迅说道德戒律里不过两个字:吃人。课本教材上对此的理解是封建道德压迫劳动人民,但按中国古代的礼不下庶人传统,道德戒律要吃的也不是劳动人民,吃的是读书士人。《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某君也是一位读书人,不是劳动人民。一些无法遵守的道德戒律,又必须去遵守,形同枷锁,我想这便是鲁迅的意思:吃人的礼法形式。

道德戒律虽然废除了,但是新的意识形态并未给人归宿感,它给予人民的只是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意味着在偶像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下跪膜拜的人,只有价值认同才带来尊卑之分。于是无论挂着宽容待人的同学家,还是盲井村里挂着清白世家的村民家,重要的不是价值,而是这些道德戒律存在的形式,这些形式意味着尊贵,意味着高人一等,出身不凡。

  不久前有位在外留学的同乡问我,为什么文X革十年将旧习气扫荡一空,共和国文化却没有再次兴盛起来。文X革小将们干的不正是鲁迅先生做的事么?我一时语塞,不知做何回答,现在想鲁迅虽然说掀掉这吃人盛宴是青年人的责任,但他自己写中国小说史略,又眷恋鲁镇的乡村社戏生活,总归不至于怂恿青年人去打砸抢烧。鲁迅的这一语句乃是象征表达,就像尼采用许多象征性语言来表述现代性的巨大的矛盾。如果真的要掀掉这吃人盛宴,要解放的正好不是劳动人民,不是毛主席,而是知识分子,让他们从道德戒律的形式中走出来,洗去老气沉沉,洗去因为不能遵守又要去遵守而导致的虚伪——胡适们看起来虚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遵守也不去遵守,又强调尊重国故。而鲁迅们,是知道不应该遵守,却要去遵守这些道德戒律,显得又刻薄。

  在历史的转接的那一代人,都没有错,胡适们强调的国故,是重新阐述道德文化。鲁迅们痛恨这些道德形式,一边诅咒它们,一边衔接着一些朴素的道德训诫。鲁迅的自省过于严苛,它实现母亲的愿望,又不肯失掉自己的灵魂,在形式和精神的矛盾中做一个承载者,所以他需要诅咒来抒发心中的压抑,需要回忆鲁镇的美好来给自己生活的希望。
  
   我在豆瓣遇到一位网友,他对于鲁迅的热爱近乎痴狂。我对他说不管是不是鲁迅本人的意思,他的文字都为中国近代留下来一个集体愤怒癫狂的思想库。结果当然是引起了对方愤怒的反弹。鲁迅文章价值最低的乃是他的杂文,因为他将他的压抑全释放在这些杂文里,坏也就坏在这些杂文里,我们的教育机构却赞其杂文最好,是很坏很不负责的诱导。鲁迅最好的是散文和小说,是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和野草。在《纪念刘和珍君》里,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对段祺瑞政府投出的标枪,而是他对刘和珍死状的详细记忆,几乎字字着泪的饱含着对一个青年人的不舍。

  鲁迅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不是标枪,不是诅咒,是他的挣扎中的真诚和温情。鲁迅的温情不像胡适,胡适的温情太聪明诙谐找不到缺漏,鲁迅是笨拙的。鲁迅因为笨,所以说的话几乎都可以被利用,前面提到的掀掉吃人的盛宴,还有他的小说祥林嫂,朝花夕拾里对阿长的记忆。他只是叙说他的恨意和他的眷恋,全然不故这些话有没有缺漏,会不会被人误解,他只说他自己的话,只要是真话,因为他不想失掉自己的魂灵。

  有时读书,读到些精彩的句子不自觉去摘抄,或者发至网络,进而读到一些句子也会有所触动。这算是从书中摘鸡汤进而直接喝鸡汤的过程。那么我便想民国的文人们会不会喝鸡汤温补心灵呢?民国的鸡汤有什么样的呢?鸡汤无非是励志、煽情、讨好。按这个原则去探寻,民国也是有鸡汤的,开头讲的治家警言不正是传统中国的鸡汤么,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还有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鼓动青年人发动学X运的浪漫文章。凡鸡汤总是七分毒无论古今中外。

如果圣经构建了一个天堂,尼采说天堂已经崩塌了,那么鸡汤的讲述者就是试图在捡起这些碎片告诉你这就是天堂的样子,这个语句可以套用在论语里,只不过不是天堂,而是所谓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礼仪。那么这些讲述者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为在破碎世界战战兢兢的人们重新讲述天堂或者传统文化呢?耶稣为了讲述一个天堂将自己钉在了十字架上,孔丘命运好一点,只是如丧家之犬。现在的讲述者不愿上十字架,也不愿意做丧家之犬,他们要的乃是人们住进他们虚构的天堂里,为他们奉献金钱和灵魂。

鲁迅留给我们的有恨,是恨应恨之事物,不要犹犹豫豫,好像一个什么都相信的人一样;也有爱,是爱应爱之事物,不要像一个什么都不相信的人一样;我们应当勇敢的活在这个世上,无论好坏美丑。所谓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还有一句没写上的吧,总觉的,真的勇士应该安守短暂的幸福,美丽的鲜花。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483
发表于 2017-3-9 10: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之先生的主张并不是尊重国故,而是整理国故。整理的方法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整理的目的是为了再造文明,而不是只是对国故的尊重和传承。这比当代的国学热要高明的多。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483
发表于 2017-3-9 1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和儒家,一直主张的是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各司其职各尽本分,自然上下和谐,实现大治。加上孔子学术是从周朝宗法社会文化发展而来,亲亲进而由家庭秩序引申到国家秩序,这在春秋以前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但到了春秋战国乃至帝制社会,就只能成为在君主专x制体系下的家庭生活枷锁了。

主题

0

回帖

200

积分

游客

积分
200
发表于 2017-3-9 11: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是政府独大,所以就儒家独大(有危机时,是法家独大)。将来是政府、市场、理念三个力量相对均衡,那时,儒家(或马克思主义)就不再独大,也只占三分之一了。

主题

0

回帖

3004

积分

游客

积分
3004
发表于 2017-3-9 1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想鲁迅虽然说掀掉这吃人盛宴是青年人的责任,但他自己写中国小说史略,又眷恋鲁镇的乡村社戏生活,总归不至于怂恿青年人去打砸抢烧。】
陆逊的表现更像一个日本特务,其目的就是摧毁国人的认知。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7743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9: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伪存真 发表于 2017-3-9 19:57
【,现在想鲁迅虽然说掀掉这吃人盛宴是青年人的责任,但他自己写中国小说史略,又眷恋鲁镇的乡村社戏生活, ...

鲁迅在日本思想界有一定的地位,最有名的竹内好的《鲁迅》,还有山田敬三的《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丸尾常喜的《耻辱与恢复》

日本人看鲁迅是从古代道德意识转型为近代个体意识的角度看,也许和日本压抑的民族性有关,不过日本的民族性本身就有中华文化博大宏伟的压迫性造成的因素,所以鲁迅的思想或多或少和日本人有些不谋而合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483
发表于 2017-6-7 12: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社会的道德不是圣人确立的,也不是神赐予的,而是人类数万年生活求存中无数次试错取得的成果。形成了符合适者生存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自然打着深深的文明阶段和类型的烙印。农耕时代的道德未必适合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但所有道德的核心准则就是群体的延续和发展、
具体到传统的古代中国。人口密集,家庭宗族关系密切,为了实现大家族和密集人口条件下的和谐发展,对于个人的要求就只剩下忍耐和压抑了。
唐代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不分家,唐高宗问到的保持家庭和睦的诀窍就是一百多个忍字。

传统农耕帝制文明时代的忍耐哲学和道德,在20世纪初的张扬个性和个人主义的近代社会自然不合适了。但传统道德并不仅仅是忍耐,也有许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道德准则。先哲们的首要任务是认清旧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土壤以及必要性。在新时代应该如何改变,建立起符合新时代的新道德。而不是简单的咒骂。这方面我还是赞同胡适之先生,反对鲁迅先生。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7743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8: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珀尔修斯之弓 发表于 2017-6-7 12:51
一个社会的道德不是圣人确立的,也不是神赐予的,而是人类数万年生活求存中无数次试错取得的成果。形成了符 ...

既然道德是人类数万年来试错的结果,,那么农耕时代不过两三千年的历史,现代工业文明历史则更短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道德的核心是由时代特征所限X制的,这就有点矛盾了,假设是一万年人类试错,那么还有七八千年的试错经验就是不合时宜的了。

所以显然,道德的核心并不是由时代特征决定,而是由人的特征决定的,不管是游牧民族,农耕时代,还是工业文明,人这个主体都不曾变化,那么道德的核心就不会改变

人类道德品质应该是继承式的,而不是取代式的,这样才能解释不断试错的经验积累,不至于以后时否定前世。举例说忍耐的品质,我不认为现代人就不需要忍耐,只是忍耐的对象改变了而已,所以这些道德品质本身还是没有问题的。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7743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8: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圣人的作用,如果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不断的在生存体验中积累经验,但整个经验积累是盲目的,非意识性的,片段性的,举例说一个原始人接触火之后形成了惧怕火的下意识,在另外一个时间他偶然的吃到了火烧熟之后的食物,下意识不能处理这种矛盾的体验,即火带来灼痛感,也带来更好的食物,而圣人就是调和这种矛盾的存在,是人类整体意识的点明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12:29 , Processed in 0.0330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