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60|回复: 26

(原创)辅万物之自然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发表于 2012-5-15 2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生时代曾经很喜欢儒家,很喜欢《孟子》,喜欢孟子那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正气,喜欢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更喜欢孟子那种“舍生取义”的大责任的历史使命感。学生时代的对于儒家,对于孔孟是崇拜的,是推崇的。尤其是在读到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着何?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遗言时的那种感慨,感动。可是随着步入社会,年龄的增长,自己却逐步的爱上了《道德经》《庄子》,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相较于孔孟,或许老庄对于我们的帮助更大。

相对于儒家强调的那种大社会责任感,道家则更为看重个人的追求。在传统的文化中,儒家的责任感历来是被尊崇的,被统治者称赞的。对于道家,则颇有写“利己主义”的批判。在很多人看来,道家老子的“无为”“不敢为天下先”,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都是利己主义,然而道家的这些看法没有意义吗?在封建时代,统治者总是要求老百姓无私奉献,要有责任,有担当,要勇于牺牲。在今天,单位依然要求普通人,要加班,要无私奉献,要如何如何。而对于这些,道家统统是看不上的。在道家看来,这些东西不过是披着仁义的外衣,干着非义的事。在道家看来,什么仁义道德,什么无私奉献都是些次要的,不美好的东西。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社会是不需要道德的,而开始提倡道德,已经是没有道德了,更况于打着道德旗号干一些不道德的事?庄子则更是提倡真实而自由的活着,在庄子看来那些所谓的名利,不过是死后哀荣罢了,与其要什么“相濡以沫”的道德,没有道德的“相忘于江湖”不是更好吗?那么又何必提倡什么道德呢?而杨朱则更是一言直指统治者宣传道德的险恶用心,人人都“拔一毛而利天下”。人人都无私奉献,那么统治者呢?要做到天下为公,那么统治者就不能不算。那么究竟是天下人都拔毛,还是不拔毛好呢?自然是不拔毛好。因此,又为什么去宣传什么无私奉献,还美其名曰“拔一毛”呢?“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难道不好?每每读到这些,我总感觉,儒家是替统治者忽悠我们的,忽悠我们拔毛,忽悠我们奉献,直到最后忽悠我们到“取义成仁”,最后死后哀荣。

而在道家看来,仁义礼这些都不是错误的,都不是纯粹的道,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嘛。都是人以主观意识,强加于道的。那么什么是道?老子第一章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明的道,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因为说出来的道,是人主观认识之后产生的道,他和原本的,最初的道是有差距的。比如我们叫狮子,老虎,这些名字,是我们自己命名,自己得出的认识,那么老虎狮子知道自己这个名字吗?不知道,因为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是这个名字,这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因此,在道家看来,儒家的一套礼义道德,都是非道的,都是以自己的意识意志强加于道的。

说道这,我们依然没有明白什么是道。倒是什么?在老子看来,倒是万物之宗,是本源。那么万物之,是什么?或许这么问,万物的源头是什么?老子说是“无”。“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称,无概念,是世界最初始的状态。世界本就是无,而世界是如何演化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唯一性,无极,产生了阴阳,是为有无。有无相生产生了,相互作用产生了第三种事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万物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这便是道。道是无,是有,是阴阳,是万物。所以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一切皆是无生有,一切皆是道,你说道在何方?

如果说道家这段话成立,那么万物皆是道产生的,那么颇有些西方“存在即有理”的味道。那么既然如此,那么道家为何又要批判同样是道产生的儒墨呢?亦或者可以这么说,道家认为自己的学说观点,更接近于那个最本源的道,而儒墨则被太多的世俗所污染,或许这么可以说的通。那么对于儒墨责任,儒墨的追求,道家反对,甚至是不屑,那么道家自己是怎么阐释道的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规律,道就是顺应自然。因此,道家说,“不争”“不为”“不敢为下先”。很多总是由此而攻击道家,说道家消极。其实说道家消极,那是对道家,至少是对老子的误解。首先,我们来看老子说“无为”“不争”的前提,前提是什么,“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法自然”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如果是附和规律的,是符合自然的,是符合道的,是师法天地的,那么你要去做什么?去争什么?难道去天地争?去与规律争?因此,要“无为”“要不争”,因为这个时候你只需要顺应规律就好,尊重自然就好。再来看结果,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的目的是什么?是“莫能与之争”是“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可以想见,老子的无为,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是做事,老子的“无为”是不做违反规律,违反道的事,“不争”则是不与天争,不与地争,不与道争。老子的“无为”“不争”是在顺应规律的前提下,去做一切可以做的事,去“无不为”。那么既然顺应了天地,那为什么还是要去争?这是多么英明的想法啊。难道不比那些,整天盲目的高喊着要改造天地的人高明的多,伟大的多吗?

那么是不是顺应了自然,顺应了天地,顺应了道,就会像某些人说的,得到天地的庇佑呢,无往不利呢?老子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天地不仁”嘛。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没有感情的,在天地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人、物、草、木在天地眼中都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如此说来,无为与有位在天地眼中也应该没有什么区别啊?那道家,那老子庄子杨朱谈了这么多,为什么呢?这里,要说明一点,道家绝不是如某些人所想的那样“无为”。前面说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是个人的意志,是老子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庄子的:“相忘于江湖。”;是杨朱的“一毛不拔。”在道家看来,与天地争,不智,不可,不能。因此,要想过的更好,只有道法天地,师法自然。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儒家重社会责任,道家重个人利益。

那么道家说师法天地,道法自然,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行动指南呢?有。老子告诉你,想要师法天地,道法自然,找一个参照物就好了。嗯,那水就不错。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自读了老庄之后,我也爱上了水。老子说的多好,“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水是天下最柔弱,那有如何?不是照样滴水穿石吗?柔弱有什么不好,难道不知道“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吗?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多么柔软,死了,那就坚硬了,僵化了。所以,老子一次次的说,甚至是苦口婆心的说,柔一点,弱一点,用今天的话说,灵活一点,不要认死理,要给人留余地,不要太强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庄子,也爱水,庄子说“外化而内不化。”什么意思呢?无论外在如何改变,可是本质不变。这不就是说的水吗?在河里是水,在江里是水,在瓶子里是水,在杯子里是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无论外在面貌如何改变,水始终是水。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很激动啊。这对我们现代人太有用了,花花世界,芸芸众生,简直让我迷了眼,昏了头。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那怎么办呢?“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们考虑的,追求的,是自己内在的实际需要,而不是那些虚伪的,繁华的,无限的,身外之物的追求。这不是正好在说,我们如今的芸芸众生吗?步入社会时的远大理想,美好抱负,在社会中被磨平了棱角,随波逐流。有句话不是这么说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已经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老子庄子看来,社会也好,世界也罢,不都是一个个装水的瓶子吗?只不过有些瓶子大,有些瓶子小,有些瓶子是玻璃的,有些瓶子是塑料的。怎么?换了个瓶子,水就不知道自己是水了?你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可悲的是,水始终知道自己是水,而我们却忘了自己是谁。所以“上善若水”“外化而内不化”对于我们而言,是多么具有指导意义啊。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话题,那就儒道关于“仁义礼智信”的争议。在道家看来,最好的社会是不要道德的社会,这在某些人看来是多么大逆不道的话啊。可是老子这么说是有其意义的,甚至是很有意义的。老子为什么说最好的社会不需要道德,那是因为一旦你需要某种东西,那么就就说明你缺这么东西。我们高喊着道德时候,是不是说明道德恰恰缺失了呢?至少,从逻辑上看,老子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此,老子很不客气的说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老子看来,是与非,善与恶都是人“名之”。是不应当赞美,非也不应该存在。如今,非要赞美是,非要分清是与非,善与恶,那么自然就有了道德。有了道德,自然就有了非道德。“名之”越多,是非就越多。在老子看来,道德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到如今,这种本能居然要提倡,要表彰,那该是多么可悲。老子反对的不是人们赞美,而是人们赞美的原因实在悲凉。道德本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本是不需要提倡的东西,人本来都如婴儿般单纯,世间明明万物遵照的天道至理,居然变得如此可贵,这不可悲吗?悲夫!

最后,我在道德经中找到了这句话,我认为完全可以拿来概括老子“无为”的含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法则办事,而不敢不能有所违背。 如果到这里还要问为什么,老子还是给出了答案,“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现实中有专管杀人的行刑官,他们实际上可以说是代替真正有资格执行杀人任务的行刑官来杀人,就像是代替高明的木匠来砍削木头。普通人代替高明的木匠来砍削木头,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普通人不能代替木匠砍木头,那是因为那不是你的活,你不该干。这样就是为什么无为,要辅万物的原因了。天地的主宰是自然,是规律,不是人,而是道。你如果无所不为,那就是代替了自然,天地,道,行使权力,那么自然“希有不伤其手矣。”不该你干的活,你干了,那几乎没有不受伤,能全身而退的。因此,人绝不能自以为是,不能“代大匠斫”。所以,无为,辅万物之自然才是道。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随笔,一点感悟,一点随笔,不是专家,不是教授,更不好人师。想来也没什么人看,随意写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如此而已。)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7734
发表于 2012-5-15 2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里面很多观点无疑就是冲着批儒去的,丞相以道批儒正和古意。

不过从实践上看,将老庄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魏晋一段时间了,结果王衍说:我虽然不如古人,但如果不沉溺于虚浮的言谈,戮力以匡天下,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从理论上看,元叙事在后现代社会已经不吃香了。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为建构的。要返璞归真,道和仁义道德同样该抛弃,没有任何单一的传统哲学可以说明人生所有的问题,更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老子的思想方法很值得学习,但是真的把他的理论当做自己的人生观不合适了。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7743
发表于 2012-5-16 09: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儒道两家转换成现代观念,可以看成左派和右派,儒家是左派,积极、强调公权力的作用;道家是右派,强调个人之自由对的作用。

并不能说道家没有对人世间的关怀,如果真是利己主义追求个人之理想也就不用传道天下了;只是关怀的方式不一样,道家更讲究顺乎自然

补充一下,但儒道两家又超脱出左派右派的概念范畴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失语者于2012-05-15 23:38发表的 :
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里面很多观点无疑就是冲着批儒去的,丞相以道批儒正和古意。

不过从实践上看,将老庄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魏晋一段时间了,结果王衍说:我虽然不如古人,但如果不沉溺于虚浮的言谈,戮力以匡天下,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从理论上看,元叙事在后现代社会已经不吃香了。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为建构的。要返璞归真,道和仁义道德同样该抛弃,没有任何单一的传统哲学可以说明人生所有的问题,更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老子的思想方法很值得学习,但是真的把他的理论当做自己的人生观不合适了。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提出了道这个概念。道是本源,是根本,是万物之宗。中国古代先贤们追寻的不是什么“神格”也不是“神格”意义的人,他是一种概念,一种精神,一种哲学。你信道,道就是你的道,你信佛,佛就是你的道,你信基督,基督同样是你的道,如此而已。你去信了,去想了,去学了,那么你就问道了,如此简单。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7734
发表于 2012-5-16 1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丞相所言似乎已经超出了老子一书中的意思,已经是一种后人的解读了。 [s:2]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8: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3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引用第4楼失语者于2012-05-16 13:33发表的 回 3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
丞相所言似乎已经超出了老子一书中的意思,已经是一种后人的解读了。 [s:2]

呵呵,本来说的就是自己的一点随想,想到哪说到哪了。果然看的人很少,就兄弟一个。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时候的道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指南,但是学习其的目的,还是为了应对现今的种种迷茫。能够知道宇宙的原初,就知道了道的本质。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师法天地,道法自然。”以无来御有,通过掌握超感官存在来更好地掌握可感官存在,从而使人得到更丰盛、更圆满、更自由的生命。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7734
发表于 2012-5-16 1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古代的人们喜欢以古非今,总是说上古有一个完满理想的社会。儒家、道家、墨家莫不是以此为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理想国都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只有法家拒绝这种画饼,认为事物是发展的,“三代不同法而王”。

依我看来,道家能够帮助人们从心灵上摆脱许多虚妄的桎梏,明白事物虚静无为的阴柔的一面。然而道家主张的让人回到纯真虚无的境界,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一个人打算一辈子安安静静在深山里面种地。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政治主张更是与全球化的趋势相反。

在我看来,道家是跳出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与人之间的小仁小义,而追求道法天地,与自然相吻合的大仁大义。从这一点上说,小到做人做事,大到治国安邦,都应当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过度追求人的主观意志就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从而犯下错误。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9: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5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引用第6楼失语者于2012-05-16 19:01发表的 回 5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
古代的人们喜欢以古非今,总是说上古有一个完满理想的社会。儒家、道家、墨家莫不是以此为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理想国都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只有法家拒绝这种画饼,认为事物是发展的,“三代不同法而王”。

依我看来,道家能够帮助人们从心灵上摆脱许多虚妄的桎梏,明白事物虚静无为的阴柔的一面。然而道家主张的让人回到纯真虚无的境界,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一个人打算一辈子安安静静在深山里面种地。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政治主张更是与全球化的趋势相反。

在我看来,道家是跳出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与人之间的小仁小义,而追求道法天地,与自然相吻合的大仁大义。从这一点上说,小到做人做事,大到治国安邦,都应当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过度追求人的主观意志就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从而犯下错误。


不错,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民如野鹿”这些首先都是建立在对远古社会的美好愿景之上,所以儒道都有不同程度的“返古”思想,儒家所希望的是,尊周礼;而道家则希望回到轩辕黄帝之前的原始社会,过那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返古”未必不好,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可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返古”甚至意味着权力的流失,秦皇集权之后,如果说你让他回到“周礼”时期,搞分封,让秦皇做名义上的的天下共主,秦皇肯定是不会愿意的,更别说回到远古社会了。从历史学看,过去的,大多都是被历史淘汰的,因此历史是向前看。所以先秦诸子,除了向前看的法家实际得到认可,诸如儒道这类推崇“返古”的学说,从本质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然而实际上,“返古”甚至是必须的,向前看走的太急,太快,难道不该停下来看看吗?看看你丢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今天失去的,丢掉的,抛弃的,难道还少吗?

在老庄的时代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需要何等的智慧,何等的认识。在道家看来,儒家的那一套不可行,甚至是可笑的。那种与天地争的想法,根本是不可能的。老子说,“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不要以为你能做全,做满,能够使得什么“浩然正气”千古流传,那不可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你更不可能。所以,不要去追求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东西,那些短暂一时的东西,只有顺应天地,才能长久,因为“天地所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要想那么多,不需要做那么多,自然一点,顺应一点,自然就够了。

的确如失语兄所说,道家学说是站在个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待问题,他是种期待,是种渴望,是种哲学。道家并未强调你必须做什么,并未强迫你必须什么。道家只是指明了一种方法,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庄子提出了“逍遥游”所提倡的就是自由真实的活着,如果儒家的责任道义,你是的选择,那么我尊重你。如果你强迫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人,甚至想作为一种普世价值,那么对不起,我不奉陪。在我看来,道家反感儒家可能最多的就在这里。道家(或者说庄子)可贵的也在于这里。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7734
发表于 2012-5-16 20: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前段时间看资治通鉴看到王莽的新朝,处处模仿周礼,效法上古,恢复井田制等等,可是天下骚然,新朝终于及身而止。历史的发展就应该顺应潮流,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原先好的东西可以保留,过时的就舍弃。反之,激进的革命或者落后的闭关锁国结果都是开历史倒车。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2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7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引用第8楼失语者于2012-05-16 20:39发表的 回 7楼(蜀汉丞相) 的帖子 :
前段时间看资治通鉴看到王莽的新朝,处处模仿周礼,效法上古,恢复井田制等等,可是天下骚然,新朝终于及身而止。历史的发展就应该顺应潮流,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原先好的东西可以保留,过时的就舍弃。反之,激进的革命或者落后的闭关锁国结果都是开历史倒车。


所以嘛。“道法自然”,如果那时符合潮流,自然需要顺应。不过历史观点,要看时代意见,时代环境。老子和孔子提出“返古”也是符合当时的时代情况的,当时的社会,“大道废,仁义出”,孟子也说“杀人盈野”,这就是史书上说“春秋无义战”,所以那时候老子孔子提倡“返古”也是有道理,希望回到那个“知礼”的时代,老子则是更彻底一些,希望回到“民如野鹿”的时代,愿望都是美好的,理论上也是可以成立的,不过现实操作难度太大。王莽所处的时代,返古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理想一旦脱离实际,那只能是悲剧。

话说,别人写东西都有人加分,捧场,我是不是人品太差了?[s: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18:35 , Processed in 0.0329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