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秦、赵决战地为何会选择在长平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44

积分

游客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0-11-2 17: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廉颇的保守做法是很成问题的,令赵国的处境更加困难。

秦国不是匈奴,他们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单靠拖是拖不垮他们的,只有针锋相对地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给秦军以重创,令其知难而退,才是赵国唯一的出路。廉颇用对付匈奴的那一套来对付秦国,显然是搞错了对象,犯了不知己不知彼的错误。


在综合国力不如秦国的情况下,单靠赵国一己之力是难以战胜秦国,因此,赵国在竭尽全力与秦国做坚决的斗争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广结同盟,促成天下合纵抗秦的有利局面的形成。

但是,要想形成这一局面,首先要求赵国自身要足够强硬,这样才能给其他各国以足够的信心,帮助赵国共同抗秦。但是廉颇的被动防守战略,不管从军事角度讲有多高明和有效,实际上给其他各国造成了赵军软弱畏敌的印象,这就令各国顾虑重重,没有足够的信心帮助赵国共同抗秦,从而使战争潜力不足的赵国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等到赵王无奈之下启用年轻将领赵括出战时,赵国只剩下了孤注一掷,倾尽全力与强大的秦军冒险一搏这一条路了。而赵括最终不幸赌输了,从而留下了千古的哀叹。

对赵国的这一重大挫败和损失,廉颇是难辞其咎的。只是因为赵括已经阵亡,而邯郸保卫战的最终取得了胜利,“成王败寇”的古老定律再一次发生作用,因此,一切罪责都推给了死者去承担,而所有荣耀则由活着的人来享用。由此可见,历史从来都是不公平的!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主题

0

回帖

244

积分

游客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0-11-2 17: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不过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政治上是短视的,缺乏全局观,虽然其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但迟迟未能封侯拜相,恐怕这就是他自身的原因了。

反观马服子赵括,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将自身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勇敢地为国君和国家承担起重任,其忠君报国之心是可敬可叹的,比起廉颇老将军的明哲保身来,赵括将军的忠勇更加令人敬佩。赵括的失败是无比悲壮的,后人的“纸上谈兵”之说是十分浅薄的,是对这位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烈士的污蔑。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10-12-13 14: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长平之战

论坛之本版块曾有一场大讨论,相关帖子,诸君有意者不妨观之,见仁见智,自可成一家之言。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7734
发表于 2010-12-13 2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2楼(马拉多纳刀锋) 的帖子

当年之事刀锋尚忆否?

当年好像讨论的是赵括是否为纸上谈兵之人。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2-14 11: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飚尘于2010-10-14 15:02发表的 :
要说以当时各国的条件,七个大国中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是秦赵两国。
齐国东面临海,也就是说版图受到海洋的限制,也只能这么大了,向北发展和燕国发生战争,向南是吴国和楚国,也就是不准备付出大血本,齐国就也就只能欺负一下鲁国和宋国。
楚国在南方,向北发展,会碰到中原强国韩、魏,向南吧,当时的条件下,南方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韩国和魏国,四战之地,也是死地。
燕国情况稍好一些,可惜太靠北,夹在太行、燕山山脉中间,向南有劲敌赵、齐,向北稍好一些,可是具有潜力的一块地方在辽东,离核心区较远,战国时代并没有给他充足时间去渗透。
秦赵两国都处在边缘,收到威胁的面少,后方较稳固,当然也有未纳入华夏体系的少数民族存在,不过,以国力、武力而论,那些少数民族较中原其他国家好征服,所以,在秦赵两国各自稳固了后方之后,当时的两强产生了,两者之间的战争也在所难免,不是在上党,就是在其他地方,卧榻之侧易容他人酣睡。
关于赵括的上场,对于两个诸侯国来说,耗时3年的战争,况且是倾国之力,这对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其实打到最后,就是拼耐力了,看谁撑的下去,悲剧的是,赵国不行了,要破产了,这个时候,不管有没有谣言,一味守的廉颇必须下课。
韩国为什么要把上党给赵国,正因为上党的重要性,如果秦国占了,优势更大,如果给稍弱的赵国,就会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力量差不多,韩国才有的混,如果一方太强,就像一个黑洞,旁边什么都没了。
.......

看看这张战国初期的地图。
找过可不是处在什么边缘区,而是被秦魏齐燕四国包围,可算不上什么边缘。
把上党给赵国的可不是韩国,而是上党民众来源于三晋血脉的归属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2-14 1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乱剑狂刀于2010-10-15 22:54发表的 :


楼上说得很在理
即使再用廉颇,老是这么顶牛,赵国肯定撑不到多久
而且,赵孝成王和廉颇之间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

弱国抵抗强敌入侵,内线作战,不防守怎么办?
秦军劳师袭远,对国力的消耗更大。
所以采利用赵王的昏庸离间换将,造成长平之胜。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2-14 11: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五木) 的帖子

没灭,失去了本土和飞地上党的联系。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2-14 12: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乱剑狂刀于2010-10-17 13:37发表的 :


我在上面已经提到燕、韩不考虑了

燕国先不管,就韩国来说,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有精力来掺和?

最大可能性应该是楚国,毕竟除开赵之外,就属他们实力最强了

当然,魏国也有可能,那里不缺乏信陵君这样的“国际主义者”

倒是齐国难说
.......

先秦战争都讲究师出有名。
长平之战赵国并不占理,所以不会有其他国家干预的。
直到秦军在长平大胜,围攻邯郸时,
才有了毛遂自荐,平原君使楚,信陵君窃符救赵,
在长平之战三年后,邯郸被围攻两年后,白起自杀一年后才由楚魏联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2-14 12: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海边观潮于2010-11-02 17:10发表的 :
廉颇的保守做法是很成问题的,令赵国的处境更加困难。

秦国不是匈奴,他们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单靠拖是拖不垮他们的,只有针锋相对地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给秦军以重创,令其知难而退,才是赵国唯一的出路。廉颇用对付匈奴的那一套来对付秦国,显然是搞错了对象,犯了不知己不知彼的错误。


在综合国力不如秦国的情况下,单靠赵国一己之力是难以战胜秦国,因此,赵国在竭尽全力与秦国做坚决的斗争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广结同盟,促成天下合纵抗秦的有利局面的形成。

但是,要想形成这一局面,首先要求赵国自身要足够强硬,这样才能给其他各国以足够的信心,帮助赵国共同抗秦。但是廉颇的被动防守战略,不管从军事角度讲有多高明和有效,实际上给其他各国造成了赵军软弱畏敌的印象,这就令各国顾虑重重,没有足够的信心帮助赵国共同抗秦,从而使战争潜力不足的赵国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等到赵王无奈之下启用年轻将领赵括出战时,赵国只剩下了孤注一掷,倾尽全力与强大的秦军冒险一搏这一条路了。而赵括最终不幸赌输了,从而留下了千古的哀叹。

对赵国的这一重大挫败和损失,廉颇是难辞其咎的。只是因为赵括已经阵亡,而邯郸保卫战的最终取得了胜利,“成王败寇”的古老定律再一次发生作用,因此,一切罪责都推给了死者去承担,而所有荣耀则由活着的人来享用。由此可见,历史从来都是不公平的!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
讨论战争,不是在写架空小说。
要符合历史事实,考虑军队战力和后勤实际状况,而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赵国面对远来强敌,数次接战失利,伤亡惨重,不利用地利优势防守待变,能怎么办?
再和秦军硬拼,只能是自己遭受重创,战败溃逃。

秦军确实不是匈奴,但是赵国是内线作战,秦军则是劳师袭远,后勤压力更大。所以长平之战打了几个月之后,秦王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而赵国并不是坚决抗秦,在上党战役的一年多时间里,赵国在战争的同时,也派出使者赴咸阳向秦国求和。只是因为割地条件谈不拢。
但因为秦国厚待赵使,所以周边国家害怕出兵帮助赵国后赵国又和秦国媾和,把战火引到自己身上,所以不愿介入。所以连横是无法实现的。

赵王受了秦国离间之计,又嫌廉颇初期作战伤亡惨重,后期消耗战旷日持久,才临阵换将。

赵括并无力改变秦赵军队的战斗力差距,离开百里长城,全军出击,正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不败反倒奇怪了。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2-14 12: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海边观潮于2010-11-02 17:25发表的 :
由此可见,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不过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政治上是短视的,缺乏全局观,虽然其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但迟迟未能封侯拜相,恐怕这就是他自身的原因了。

反观马服子赵括,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将自身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勇敢地为国君和国家承担起重任,其忠君报国之心是可敬可叹的,比起廉颇老将军的明哲保身来,赵括将军的忠勇更加令人敬佩。赵括的失败是无比悲壮的,后人的“纸上谈兵”之说是十分浅薄的,是对这位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烈士的污蔑。

何谓明哲保身?面对强敌,凭险固守就是明哲保身?

不明秦军形势,贸然出兵,以卵击石倒是将自身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勇敢地为国君和国家承担起重任?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不是街头流氓单挑,凭着一腔热血,逞匹夫之勇,何言悲壮?

四十万被坑杀的赵军将士看了朋友的评价绝对死不瞑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19:43 , Processed in 0.0289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