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5|回复: 1

荀卿子议兵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133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33
发表于 2008-2-7 19: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得了,赵王将荀夫子与临武君一并请到了宫廷,说要请教战事。

荀子是什么人物?我们今天熟悉荀子,大都是因为荀子那一段惊世骇俗的高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好一个“制天命而用之”,中国千百年来最豪迈之语,莫若此也!中国千百年不敬天、不敬神,自此开始!

但凭此语,荀子已经足以从众多腐儒中脱颖而出。更让我们惊骇的是,荀子教出了两位令人惊骇的徒弟:韩人韩非、楚人李斯。

荀夫子的弟子皆是经世致用的高手,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么荀夫子本人有对军事有何高见呢?

赵王、临武君、荀子三人近坐。赵王问:“请问兵要。”

临武君第一个说话,“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话未完,荀子说:“不然。”

“那这么着?”

“首先使民心统一,是最重要的。”

儒家一贯把民心看得比较重要,不像韩非之流素来认为但凭“赏、罚”而已。荀子与临武君不同之处在于,临武君着眼于战时的调整,对战况的把握,而荀子则是从站前、战时、战后综合考虑的,认为民心是决定因素,并隐含了站前的准备可以直接引向胜利这一观点,与孙子“先胜而后兵”异曲同工。高明的战争,是在战争之前已经胜负分明的。

临武君看见荀子一上来就把自己批驳一顿,也说:“不然”,作战的要术在于“变诈也。”

如我们所料,荀子立即把讨论引向“仁”上来,说“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埶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

然后荀子用一大段来论述了“仁”对战争的重要性:

“仁人之兵,聚合在一起是卒,散开也是列,伸展开就好像锋利的刀刃,敌人碰到他自然折断;锋利的时候就好像刀锋,敌人自然一触即溃;团队一起的时候,就坚如磐石,敌人碰到他就散架了。”

荀子的想象力,岂是一个“牛”字可以形容。

这段话是对孟子“仁者无敌”很好的解释。看见没,我们仁人,敌人看见我们就怕,碰见我们就逃,所向披靡,谁与争锋?

至于吗?

荀子的高论远未结束。针对六国的作战方法,他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的武卒,魏氏的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齐国打仗靠技巧,他们的技巧比起魏国人的勇猛就不行了,而魏国人的勇猛比起秦国赏罚分明攻击有力的军队又不行了,而秦国的军队比起号令严格、军令严明的晋文公、齐桓公的军队又不行了。知道打仗最高境界是什么吗?就是“仁义”,仁义的军队,有谁遇着他,只有屁滚尿流的份!这就是以卵击石。

怎么个仁者无敌呢?荀子说:“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太牛了!

孟子有过类似的言论,记得他说,大王你内修仁德,那么天下都会一起来归附,还怕什么齐国、楚国呢?

孟子这话是对战国最小国家之一的宋国国君说的,当时齐楚联军已经大兵压境,国家很快就要倾覆了!宋国主向孟子请教退敌之策,孟子却给他这么一句话,让宋主彻底没辙了。

战国已经是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他们却要这些国家以“仁义”二字去击退敌人百万大军!大厦将倾,会有谁来“归附”你呢?当一个人被逼上绝路,面对凶残的敌人之时,你还指望你能“以德服人”,让手握寒气凛冽的钢刀的敌人拜倒在你这个将死的人的脚下吗?

这个世界上那里有“兵不血刃”的故事?据说春秋时候打仗,还是按礼仪办事,讲仁义,打仗双方约定好时间、战法,如同武侠小说里面高手切磋,点到为止。战国时分,已经是“兵者,诡道也”大行其道的时代了。岂能把国家命运寄托在敌人“远迩来服”上?齐楚这样的大国,即便宋国怎样仁义,难道会归附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吗?国家大事,岂是“仁义”二字能够解决!

有西人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政治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的国家。”真不知道是褒是贬。

世界岂是但凭道德就能解决问题的?

近代中国“仁义之师”,不也败在“船坚炮利”之下了吗。

中国人总想把事情放在道德框架下去解决问题。中国人做事的依据,既不是强力,甚至不是法律。

话剧《立秋》让我想了很久。盛极一时的晋商败在什么地方?中国古代的票号为什么会败给近代银行?原因简单:中国票号以道德和信用立身,而银行以规则法律合同立身。

当有一天,信用不能承担一切的时候,票号完蛋成为必然。没有任何办法去制约对方,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则。

当有一天,道德背弃的时候,没有法律,那么社会还有什么可以制约?

当法律和规则还不能解决,诉诸强力,无奈之举。

“十恶不赦”是中国特有的罪状。细看中国电视剧,官吏们从来不照章办事,皇帝可以越过刑法机构直接审判,官吏可以不照法律程序随便杀人,有的恶霸未经合理的调查审判就被官员直接砍了,百姓还拍手称快,说他是“青天”,这样有一天铡刀下轮到自己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不觉得孔子是这样只知道德的迂腐家伙,相反,我一直以为,孔子是个善于变通的人物。儒家出现一大批“腐儒”,想来跟孔夫子的礼法没有什么关系,“礼”好歹还在规则范围内。

“腐儒”是孔子的后人们。有人说,他们犯了“真理病”。

患了这种病的症状是:自以为自己已经抱定了一个真理,从此自己做的一切都必须符合这个真理,自己所发现的一切必须往这条“真理”上靠,不管有联系没联系,出现不对口的情况,也一定是这个情况不真实,而不是“真理”出了错。犯了“真理病”的人,往往不能再去探索别的事务,因为他们已经“真理在手”了。

“真理在手”了吗?啊呸!真理永远不在任何人手里!真理离你还远着呢!

真理是什么,是“仁义”吗?至少犯了“真理病”的儒生们自以为如此。

我这里也给出一条算不上真理且逻辑有问题的句子:世界上唯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真理。

占有真理有什么意思?最有趣的是探索真理的过程。小时候捉迷藏,难道是为了发现藏着的是谁吗?才不是呢,反正都知道是谁,一张老脸。真正找寻的过程,才是最有趣的。

我们不要把任何一家的学说当作“真理”来信仰。因为一旦抱定了这些东西,你的思维就会被那些“真理”关进监狱。思想必须是自由的。任何主义,都是教条主义。

孟子三句话不离一个“仁”字,荀子也是如此,然而他们把“仁”信奉了一辈子,也只能潦倒一生,没有谁采纳他们的主张。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们,他们赖以生存的信条是一个错误,他们的信仰大厦将轰然倒塌。

孟子遇见梁王,劈头盖脸骂了他一顿,还说“仁义而已,何必曰利?”我既同情可怜的梁王,也同情可怜的孟夫子。

真正的智者啊,永远相信自己是无知的。不断去否定现有的知识,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别让一些被唤作“真理”的东西,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就好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闭关自守一样。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没见过这样一个民族,对自己如此自信而又毫无根据的。”是啊,中国人当时信奉的东西,就已经到了完美无瑕,可以入阁进庙的“真理”的地步了吗?如果不是,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外面可能成为真理的东西呢?

主题

0

回帖

3331

积分

游客

积分
3331
发表于 2008-2-9 10: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被误读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5:10 , Processed in 0.0302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