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8|回复: 1

清朝称谓注解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636

积分

游客

积分
636
发表于 2015-6-17 1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满洲分为五等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顺治六年定为十二等级
清制,亲王、世子、郡王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封侧福晋。福晋,满语,妻子或贵妇之意。额定,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奉特旨赏给者不拘额数。其冠服比福晋降一等。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咨送礼部都入册
阿哥:
"阿哥"也是满语音译,其意为"哥哥",它有两个义项.一是 清代满族宫廷称皇子,可按排行称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 旗人的贵族称儿子,此处尤须注意""读四声,""读轻声.
凡皇帝所生子均称为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长至十五岁就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王爷:(包括亲王和郡王)
王爷是皇帝的直属亲戚但不一定是皇帝的兄弟,地位没有亲王高。历史上由有很多异姓封王,如吴三桂就是其中之一,不单单异姓还是异族。且王爷也要看亲属关系,如亲王就是最高的根绝位有一定关系。
王爷的封尚则较为广泛,例如拥有皇族血脉而非正统皇族因立战功,对国家有杰出贡献。亲王与王爷都是世袭的,在清朝,满族与皇室沾亲切立过大功者通常封为王爷。
亲王:
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一般为皇亲宗室)
一般来说 亲王较于王爷高,亲王只能是黄族嫡亲,也就是说,是皇帝的亲兄弟或者子嗣
皇族女室的丈夫(皇帝的兄弟和儿子)
郡王:
郡王是亲王的儿子
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从爵位上讲,亲王的等级更高些。通常,爵位是世降一级,亲王的儿子降为郡王,郡王的儿子降为贝勒……不过有所谓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级。
亲王就是有血缘关系的,郡王是册封的
贝勒:贝勒是属于爵位名,而不是官名
  
(贝勒-贝勒是皇族的一个封爵,可以是皇帝的儿子,也可以是其他皇族的承继人。清制,入八分皇族的爵位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护国公,镇国将军等,非皇族不能封(除了乾隆间的福安康封贝子)是有一定的续承关系。
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全称多罗贝勒。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统称为八和硕贝勒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号后金,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 、侄阿敏为二贝勒 、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共同听政,其地位尊于其他贝勒。史称四大贝勒。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即位后,废除四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制,建立贵族封爵制度。以后,逐渐形成12级封爵制。贝勒在亲王、郡王之下,其名号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太宗崇德年以前的贝勒,实即后来的亲王。受封者皆为宗室、觉罗及其他八旗贵族。有世袭、恩封、功封和考封等获取途径。归附清朝的蒙古贵族亦实行此封爵制,在亲王、郡王下置贝勒爵。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阿哥”是皇上的儿子这一点毫无疑问
而贝勒则是较差一些的爵位了,不一定是皇子阿哥,就是一般的王子也可以封贝勒的
贝子:(贝勒所生的儿子)
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在早期满族社会中 ,贝子意为天生贵族
贝子一直在辽时就出现了,是契丹族的王子,或地位很高的高外戚之子
公主:皇帝的女儿
皇帝的女儿并非一生下来就受封公主,也并非个个都受封公主。在获得正式的公主封号之前,皇帝的女儿一般称为小格格、小公主,这里的小公主只是俗称,并非真正获得封号的意思。可见公主比格格大
郡主:
每一个郡王(爷)女儿叫郡主。(郡主是皇帝兄弟的女儿)
格格:只有清朝叫格格,其他朝都叫公主,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格格不是公主的意思,在清朝初年,一些身份低贱的后妃也被称为格格
公主是格格,格格却不一定是公主。地位最高的是固伦格格,其次是和硕格格,王爷家的格格一般是多罗格格,都是封号。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不过此名称平民百姓不能用,它仅限于对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
(真正称呼为格格的是从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亲王的女儿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的女儿称多罗格格”,贝子的女儿称固山格格”,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就称格格。)
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郡主-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
县主-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
郡君-贝勒(全称多罗贝勒,位低于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即郡君
县君-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位低于贝勒)之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
乡君-位低于贝子的镇国公、辅国公之女,亦称格格,即乡君
乾隆的亲生女儿不可能降格而封为格格,即使是小燕子,她开始是作为自己的亲生女儿而受到封赠的,自然应该被封为和硕公主这一等级。这里说明的是。从所谓固**主到格格,表示的是等级,不是具体的名称。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清史稿》中明明白白地写道:公主之等二:曰固**主,曰和硕公主。满语固伦为天下的意思,皇帝为九五之尊,所生的女儿自然得配固伦二字,也并非所有的公主都能有固伦的名号,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受封为固**主,其余的嫔妃们所生的女儿自然应该列入第二等,受封为和硕公主。不论是紫薇还是小燕子,尽管受到色鬼乾隆的宠爱,也只能得到和硕公主的封号,更何况紫薇的母亲夏雨荷连正式嫔妃的封号都没有。
至于格格,则是亲王以下的的宗室成员的女儿的封号。
皇室是皇帝的家族,是宗室的一部分。清朝是满洲贵族的政权,皇室成员称呼有些与历代相同,例如帝王之妻称皇后或后,帝王母亲称皇太后等。但由于使用满语和其他原因,有些称呼用词与历代有些不同,罗列如下:

皇阿玛:皇父。
皇贵太妃:是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称呼。
贵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来的妃嫔称呼。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等。
固**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女儿。
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称呼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晚清满族贵妇与外国驻华使节夫人的合影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格格: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亲王女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称多罗  格格,贝子女。              
      称固山格格,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女就称格格。
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固伦额驸:固**主的丈夫。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皇子皇女:

皇子
皇子出生,无论嫡庶,一下地就交给乳媪。一个皇子有40个乳媪,其中保姆、乳母各8人,其他叫针线上人、浆洗上人与锅灶上人。断奶后交给谙达,凡饮食、言语、行动、骑射都由他教。十二岁开始学满语,十四岁时学射箭、骑马,十六到十八岁结婚。
根据康熙帝的规定,下代皇室男性辈分以允、弘、永、绵、奕、载、溥为序。皇子排行按×的形式表示,如康熙四子胤禛就叫皇四子
皇子到了六岁给他戴小帽,穿小靴,披小袍。送他到上书房上学。
皇子不能跨越门槛,由内侍举而置之门内。
父皇在世,住东宫,住处叫阿哥所。父皇死了,就与生母分府而居。母亲是皇后则不分开。
清朝十二帝,皇子共113名。太祖有子16。一人为皇帝,和硕亲王3人,多罗郡王1人,封公爵3人,封将军2人,无爵或生前有爵被削6人。太宗有子111人为帝,3人封亲王,4人封公,3人早殇。顺治有子81人当皇帝,3人封亲王,4人早殇。康熙帝有子35。《清史稿·皇子世系表》的圣祖系只提供前24子的情况。这24子,当皇帝1人,封亲王11人,封郡王5人,封贝勒3人,封贝子1人,另有4人早殇未封。雍正生有10子,1人为帝,5子早殇,削去宗籍1人,封和硕亲王1人,封和硕怀亲王1人,袭亲王爵后降贝子1人,高宗生子17人,帝1人,早殇7人(其中被追封2人),追封2人,封亲王3人,初封贝勒后有升级的2人、封郡王1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嘉庆5子,帝1人,封亲王1人,封郡王2人,早殇1人。道光帝9子,帝1人,封亲王1人,郡王3人,早殇2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封贝勒1人。文宗2子。长子为帝,次子早殇。同治、光绪、宣统俱无子女。
皇女
皇女与母亲的关系比皇子与母亲的关系更疏远。出生到结婚与母亲见面只几十次而已。
满族贵妇皇女下嫁后赐予府第,不仅不能与家公、家婆同居一个房子,与丈夫同居也都困难。公主要是想与丈夫同床共枕,得交钱给保姆(又称管家婆)。如果不交钱,保姆一定多方阻止,或者责骂她们不要脸。公主感到委屈,入宫也不敢哭诉。即使哭诉,亲生母也不听。因为这个规矩,公主没有生子女的。额驸要是有子女,那就是侧室所生。
有这么一件事。咸丰帝女儿嫁给符珍,由于保姆阻拦,她多年见不到符珍。有一天她跪在父皇前面问:父皇究竟把我嫁给了谁?
公主下嫁后被孤立,精神自然受到极大的损害,活到50岁都不容易。
太祖有女8人,封固**主1人,和硕公主2人,封郡君1人,无封者4人。太宗女14,封固**主9人,和硕公主1人,县君及县君品级各1,无封爵2人。顺治6女,一人封和硕公主,5人早殇。康熙有女20,其中12人早殇,其余8人分封为固**主或和硕公主。雍正4女。早殇无封3人,初封郡君,进郡主,后追封和硕怀恪公主1人。高宗女10人,早殇5人,封公主5人。仁宗5子。帝1人,封郡王2人,封亲王1人,早殇1人,有追封。仁宗9女,4女封公主,5名早夭。道光有10女,早殇5人,其中2人有追封,5人封公主。咸丰1女,封公主。

李刚刚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7-3 0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12:09 , Processed in 0.0372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