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5|回复: 1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475
发表于 2015-3-7 2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南部斯拉夫人的分化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向南迁移,7世纪已遍布巴尔干半岛,部分斯拉夫人则深入到南部的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分别于9世纪和10世纪建立公国,12~14世纪塞尔维亚王朝兴盛,黑山是其组成部分,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受土耳其统治400多年,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别成为独立国家。马其顿的名称源于公元前的马其顿帝国,后来与斯拉夫人融合,马其顿人直到二战后在南斯拉夫联邦国家内才被承认为单独的民族。克罗地亚人是斯拉夫人,但名称(Hrvat)并非源于斯拉夫语。史学界认为这一名词最早发现于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献,很可能是波斯的Hrvat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后强加给他们的名称,但Hrvat部族自己却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语言和习俗1。克罗地亚人于公元625年来到亚得里亚海沿岸,9世纪建立独立的王国,后受奥匈帝国统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斯洛文尼亚人在前南斯拉夫的文献中被视为南部斯拉夫人,但斯洛文尼亚史学界大多认为是西部斯拉夫人。2他们于公元6世纪沿多瑙河而上来到阿尔卑斯山以东的萨瓦河和德拉瓦河上游一带,曾加入斯拉夫人的卡兰塔尼亚公国,后来臣服法兰克帝国,13世纪开始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直到1918年。波斯尼亚人曾在12世纪建立独立国家,但信奉鲍古米尔教,而其他斯拉夫人都信奉基X督教,因此受到排斥和镇X压,土耳其占领后改信伊斯兰教,成了斯拉夫穆斯林,目前该民族的正式名称是波斯尼亚人。
  南部斯拉夫人最初都操古斯拉夫语,大多信奉基X督教。9世纪拜占廷皇帝派遣出生在萨洛尼卡的传教士基里洛和梅托迪耶两兄弟到斯拉夫人居住区传播基X督教,他们所创造的古斯拉夫文字格拉果尔字母,曾被南部斯拉夫人普遍使用。他们的学生克利门特创造的新斯拉夫文字基里尔字母(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得名),也曾为南部斯拉夫人所接受。但1054年基X督教分X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又分X裂出了新教)后,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接受了天主教(许多斯洛文尼亚人后来又改信了新教),而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等则接受了东正教,基里尔文字受到使用拉丁文字的天主教会的抵制,而只为东正教徒所使用,后来又传到了俄罗斯。
  东政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差别在于,在教义上东正教认为“圣灵”只源于“圣父”,天主教则认为“圣灵”也源于“圣子”;东正教的教权与世俗皇权密切联系或政教合一,天主教实行政教分离;东正教认为只有修道院僧侣才应独身,天主教则为了严肃教规而规定神职人员必须独身;3等等。东正教视自身为正统(又称“正教”),使用希腊文书写经X文,保持了希腊和拜占廷的文化传统;天主教则以拉丁文字为宗教的正式用语,继承了西罗马的文化传统。在东正教区崇尚一元主义,有严格的宗法观念和道德规范,富于集体主义精神;在天主教区则崇尚多元主义和法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使同属南部斯拉人、语言十分相近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取向等各方面产生了差别,一条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不仅把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分隔开来,而且沿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的东部边界直到波罗的海三国,形成欧洲大X陆上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在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近500年的封建统治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鲜明对照,其边界又与这条分界线重合,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当塞尔维亚“维护僵死的教会斯拉夫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8世纪”4时,克罗地亚中世纪文学已溶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潮流,位于克罗地亚首都的哥特式风格的萨格勒布大教堂则被视为“最东部的西方教堂”。
  
       二 克塞和塞阿民族冲突的历史根源

  1.克塞民族冲突初现
  15世纪,土耳其占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部分克罗地亚地区后,继续向奥匈帝国进犯。奥匈为抵御土军进攻,首先在克罗地亚境内建立了军事边区“克拉伊纳”(位于克罗地亚的斯拉沃尼亚地区和波斯尼亚北部的部分地区),后来扩展到沿海和伏伊伏丁那,并沿多瑙河向东扩展,最后形成了从亚得里亚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完整防护带。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军事边区最初的边民由克罗地亚和奥匈地区的居民组成,16世纪30年代被土军占领的东正教区的逃亡者成群结队大批涌进,其中有塞族人,也有信奉东正教的其他民族,当时曾把他们统称为“弗拉赫人”(即瓦拉几亚人)。5新的边民被安置在逃离家园的克罗地亚贵族遗弃的土地上耕种,军事边区受奥军直接统辖,边民享有免除一切税赋的优惠,只承担军事义务。这些新边民还曾一度获得自治权,并建立了东正教堂和在边区的大主教辖区。由于塞尔维亚东正教的强大影响,这些新边民逐渐塞尔维亚化,这一地区便成了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18世纪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军事边区逐渐非军事化,1881年军事边区已被取消,这一地区重归克罗地亚管辖。
  19世纪奥匈帝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外国资本的渗入,使克罗地亚经济获得发展,但克罗地亚沿海地区曾被拿破仑军队占领,后又落入奥地利手中,克罗地亚民族仍处于分X裂状态。当时克罗地亚已出现政党,但各党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目标存在分歧,与塞尔维亚人合作的克罗地亚民众党主张南部斯拉夫人统一,克罗地亚权利党试图建立单一的克罗地亚民族国家,联盟党则主张与匈牙利结为联盟。塞尔维亚则经过两次反土耳其的农民大起义,于1815年获得自治权,1878年被承认为独立国家,1882年恢复了世袭君主制王国。塞尔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其民族的复兴纲领已成为国家政治纲领的组成部分。1844年塞尔维亚内政大臣伊利亚·加拉沙宁为塞尔维亚大公亚力山大·卡拉焦尔杰维奇起草的秘密文件《草案》(Nacertanije)为塞尔维亚民族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他预料土耳其帝国即将崩溃并被奥、俄瓜分,认为塞尔维亚应继承杜尚王朝鼎盛时期的领土,并向西北有塞族居住的地方扩展,即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庞大的统一民族国家。6这就要求创造统一的南斯拉夫语言和形成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此后,统一南斯拉夫的“伊利里亚运动”兴起。塞尔维亚的一些文化团体对加拉沙宁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克罗地亚的塞族人也通过自己的刊物《塞尔维亚屏障》(srbobran)等发表类似文章。1902年8月,一个名叫尼古拉·斯托亚迪诺维奇的塞族知识分子在上述刊物上发表一篇题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文章,认为“克罗地亚人既没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又没有统一的社会习俗,没有共同生存的整体,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民族属性的意识”, “克罗地亚人不是也不可能是专门的民族,但正在成为民族-塞尔维亚族的道路上”,至于那些具有专门民族意识的少数克罗地亚人,则应通过斗争消灭之,“这一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7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克罗地亚人的愤怒,各大城市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在萨格勒布市连续4天举行示威游行,许多塞族商店遭破坏。在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运动中,克塞两族已开始出现分歧和冲突。
  2.塞阿结下民族仇恨
  巴尔干半岛的土著居民被视为伊利里亚人,巴尔干半岛于公元168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成东罗马(拜占廷)和西罗马后被划入拜占廷版图。公元8世纪以后“伊利里亚人”的名称被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阿尔布里亚人”所取代,阿尔巴尼亚人由此得名。8在科索沃地区,公元前2世纪曾是伊利里亚人的达尔达尼部落在这里定居。由于战乱频繁,在塞尔维亚人战胜拜占廷后的杜尚王朝时期,科索沃地区的阿族人只占人口总数的2%(塞尔维亚人占97%),主要居住在西部靠近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山区。9杜尚王朝时期曾定都科索沃的普里兹伦(1389年),佩齐是塞尔维亚东正教的大总主教辖区的中心。
  16世纪土耳其的占领和伊斯兰化政策,导致塞尔维亚人从南向北大逃亡,大批人逃到伏伊伏丁那、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等奥匈帝国辖区。1690年和1737年曾发生过在塞尔维亚东正教大总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和阿尔塞尼耶四世带领下的两次“民族大迁移”,仅1690年就有20万人离开家园。而在阿尔巴尼亚人中,一半以上人口已被伊斯兰化,并于18世纪前后大批涌入塞尔维亚南部(科索沃和马其顿)及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等地。此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在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便已开始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1875~1878年反对土耳其统治的黑塞哥维那武装大起义,波及到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伏伊伏丁那等地,被视为欧洲近代史上最大的游击战争之一,但塞尔维亚人在起义中却与阿尔巴尼亚人首次正面发生了冲突,结果塞尔维亚人一方失败,科索沃地区的塞族人因遭迫X害,再次大批外逃。在1878~1912年的30多年期间,又有40多万塞族人离开了阿族穆斯林占领的科索沃地区。10而阿尔巴尼亚人则于1878年6月在普里兹伦召开所有阿族人的代表大会,成立“普里兹伦同盟”,要求承认阿尔巴尼亚民族,保证其领土完整。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直到亚得里亚海边,阿尔巴尼亚则于1912年4月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并于11月28日在发罗拉宣布独立。塞、黑军队在大国压力下撤出阿尔巴尼亚,但收复了科索沃。1913年秋科索沃阿族曾举行武装起义,塞尔维亚动用了好几个师的兵力进行了“血腥镇X压”,大批阿族人被杀,妇孺被活活烧死。11塞阿两族之间已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三 一战后南斯拉夫国家内的民族冲突

  在一战后的统一南斯拉夫国家内,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民X族X矛X盾和民族冲突表现最为突出。20世纪初,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民众党》是最有影响的政党,他们致力于建立奥匈帝国辖区内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并于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国”。但这个新国家,由于国内动荡和意大利对其西部的进攻,再加上新政权内亲塞尔维亚领导人的积极活动和某些大国的支持,刚刚成立不久又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塞尔维亚,并于1918年12月1日宣布与塞合并,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但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对这个新国家将是塞尔维亚的扩大,还是在联邦制基础上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平等的国家,尚深怀疑虑。以拉迪奇为首的克罗地亚农民党及其他一些政党则明确表示反对与塞尔维亚合并,并于12月5日在萨格勒布举行示威游行。结果,游行遭到塞尔维亚军队镇X压,拉迪奇被捕。1920年11月28日,新国家举行议会选举,克罗地亚的政党中农民党得票最多,拉迪奇当选议员。从此,克塞两民族之间冲突便围绕着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制的问题激烈展开。由于塞尔维亚国王的专权和不承认其他南部斯拉夫人的存在而受到克罗地亚农民党的强烈反对,1928年6月20日,在议会开会时,拉迪奇被塞激进党议员枪击至死。1929年1月6日,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取消宪法,解散议会,查禁政党,实行独X裁统治,并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克罗地亚人就连在奥匈帝国时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的自治权也被剥夺,而对斯洛文尼亚人及其他小民族而言,则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又一次失败。1929年在克罗地亚境内出现了恐怖主义组织“乌斯塔沙”,并于1934年与马其顿的民族主义者合作刺杀了塞尔维亚国王。1939年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当局达成协议,重新恢复了克罗地亚的自治权,但又遭到克境内亲塞国王的激进党的反对,并不断提出使克境内的塞族实行自治和与波黑克拉伊纳塞族合并的要求。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四 南共联盟在经济社会改革中与民族主义的斗争

  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豢养的“乌斯塔沙”份子曾大批残杀塞尔维亚人,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切特尼克”分子也残害了大批克罗地亚人,一些残暴行为的事例不断被双方的民族主义者用来煽动民族情绪和民族仇恨。与此同时,以铁托(克罗地亚人)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进行了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铁托在194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批判了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老爷们”和“乌斯塔沙”的罪恶行径,指出法西斯主义是民族自由和平等的最大和最残暴的敌人,“必须同法西斯主义进行殊死搏斗”,号召各族人民投入战斗,“为建立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兄弟般的自由与平等的共同体而奋斗”。在50年代铁托曾说过“早在战争时期就解决了民族问题,这就是在我国消灭了民族压迫”,  "不论大小民族,权利一律得到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的作用在于使积极的民族因素能够刺激而不是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努力使民族主义的一切消极现象消灭,并用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12在1948年南共因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而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南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对内实行工人自治和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外倡导和奉行不结盟政策,使南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时至今日回顾南的自治和改革,尽管在自治的名义下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述语,其理论依据也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但就其改革的实质而言(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政企分离、党政分离、社会民主化、大小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等等),仍然不能不承认其正确性,而且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的先驱。然而,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也正因为国内外形势好转,特别是外部威胁的逐渐消失,各种民族主义又重新成了突出问题。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正当南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空前高涨并为自己是南斯拉夫人而自豪时,“取消共和国,建立单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国家”的要求又提了出来,甚至有人还在南共七大会议(1958年)上提出了这一建议。1964年的南共联盟八大会议对上述倾向进行了批判,1966年清算了兰科维奇集团。13此后,南斯拉夫的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或是中央集权主义的民族主义,或是分X裂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干扰。例如,1966年清算兰科维奇集团后,1968年6月贝尔格莱德大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消灭失业,“打X倒红色资产阶级”, “不允许资本主义复辟”, “决不让社会财产变为股份财产”等等。同年11月科索沃阿族学生在各大城市游行示威,认为1967~1968年的宪法修正案只是形式上的改革,要求实现完全的民族平等和成立科索沃共和国。1969年在斯洛文尼亚发生“公路事件”,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公开指责联邦政府在分配筑路资金中对斯的民族歧视,并举行示威游行,要求联邦政府下台。与此同时,克罗地亚的文化团体“克罗地亚玛蒂察”提出政治行动纲领,说“南斯拉夫是克罗地亚的监狱”, “克罗地亚被抢劫一空”, “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人成了主宰”, “克罗地亚语已被取缔”,克应实现独立等,并指责克罗地亚共盟背叛了本民族。1971年克罗地亚大学生夺取了萨格勒布大学学生会领导权,后又组织了罢课活动,一些克罗地亚共盟领导人对罢课进行幕后支持。塞尔维亚共盟则长期对南共联盟会议决议进行抵制,散布有关铁托实行专x制的言论等。70年代初,以铁托为首的南共联盟中央通过召开一系列会议和努力工作,对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特别是克罗地亚)共盟的错误进行了批判和纠正,对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共盟领导及有关人员作了调整和处理。在南共联盟主席团会议和第二次代表会议的结论中,强调民族主义是所有反x共势力聚集的基础,既要反对中央集权主义的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分X裂主义的民族主义;强调南共联盟必须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加强团结,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共盟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反对南共联盟联邦化,“在南共联盟主席团内各共和国都有代表,所以这些决议各共和国也必须执行”。经过一系列努力,在此后的近10年中,党内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收敛,“共产主义者联盟牢牢站稳了脚跟”。14
  1980年铁托逝世后,民族主义浪潮又起。南共联盟逐渐民族化,丧失了团结各族人民和协调民族之间矛盾的核心作用。国家体制运转不灵,首先出现了经济危机,随后是政治危机,南共联盟解体,实行多X党制,最终南斯拉夫分X裂并发生武装冲突和战争。1989年塞尔维亚修改共和国宪法取消了阿族的自治地位,使塞阿两族矛盾激化。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对塞当局的政策不满并同情阿族,塞尔维亚与斯、克的矛盾激化导致国家分X裂。科索沃阿族宣布独立,塞当局则对阿族采取了高压政策,合法和非法的双重政权在科索沃并存直到1998年发生武装冲突。
       五 前南地区民族冲突的外部因素
  巴尔干半岛所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频繁使之获得了“火药桶”之称,而前南地区(特别是塞尔维亚)则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心。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使巴尔干各民族无论如何抗争,最后总逃脱不了充当大国“棋盘上的小卒”15的命运,并且不断制造出民族间的新矛盾和新冲突。土耳其入侵巴尔干和实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人迁入奥匈帝国辖区和大批阿族穆斯林涌入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等地,为克-塞和塞-阿之间的民X族X矛X盾留下了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境内的克、塞族士兵曾与塞尔维亚军队互相残杀。战后法国势力强大,视塞尔维亚王国为盟友并支持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并把它作为抑制奥匈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危险”的防线。意大利则视南斯拉夫统一国家为其扩张的障碍而持反对立场。为了拉拢意大利,大国决定将亚得里亚海沿岸部分地区划归意大利,使60万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沦于意大利统治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支持克罗地亚恐怖组织“乌斯塔沙”建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其领土曾一度包括从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直到德里纳河和泽蒙(即现今的克罗地亚绝大部分、整个波黑和部分伏伊伏丁那),境内设有集中营,大批残杀犹太人、塞尔维亚人等各族平民,死亡人数至今仍在克、塞之间争论不休。16意大利则占领了科索沃大部分领土并使之并入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大阿尔巴尼亚国家,对那里的塞族进行迫X害。塞克和塞阿之间的民族仇恨进一步加深。二战后的南斯拉夫,因部分沿海地区划归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被分为A区(英美共管后交意大利)和B区(归南管辖),使斯洛文尼亚人未能实现民族统一(目前在奥地利有50~60万斯族人,在意大利有10~12万斯族人)。马其顿仍然是平衡巴尔干各方利益的牺牲品。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奉行不结盟政策,被视为两大集团在巴尔干对抗的缓冲区以及整个国际关系中保持均势的稳定因素。然而,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使南斯拉夫丧失了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国家分X裂和战争使之重新变成了“火药桶”,并为大国干预提供了新的机会。
  前南地区问题从1991年起便开始国际化了。首先是欧共体调解,使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后发生的武装冲突平息下来。随后是欧共体与联合国合作并派驻维和部队,使克罗地亚战争暂时停息,但问题并未解决。美国最初认为前南地区问题是欧洲边缘地区的问题,对美没有利益关系,采取了袖手旁观态度。后来欧共体和联合国特使对波黑战争的一系列调解失败,战争不断升级,克罗地亚境内塞族占领克领土的1/3,波黑境内塞族占领波黑领土的2/3并与塞尔维亚共和国连接成片,1994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开始出面参加调解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美在波黑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一是使波黑穆克两方结成联邦并与克罗地亚共和国建立联邦关系,扶植和加强波黑穆克和克罗地亚军事力量;二是以解除部分对南联盟的制裁为诱饵,使南联盟断绝与波黑塞族的联系;三是动用北约军队打击波黑塞族阵地,以实现该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与此同时,美还使克罗地亚与南联盟实现关系正常化;使克当局与克境内塞族签订停火协议和经济协议,开通了公路;随后驻克维和部队改变使命,驻扎于克与波黑、南联盟的边界,改名为恢复信任部队,一方面保证了克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割断了克境内塞族与波黑境内塞族的联系。1995年,克罗地亚军队与波黑穆克联军的共同攻势下,波黑塞族丧失大x片领土,最后被迫接受代顿和平协议。克罗地亚也收回了大x片塞族区,最后实现了余下塞族区的和平回归。美国通过调解波黑战争和签订代顿协议至少达到了以下目的:(1)代顿协议的签订证明美在欧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北约继续存在的必要。(2)协调美俄关系,使俄成为谈判中不可缺少的一方并参加以北约为主的驻波黑的多国部队,以防止俄成为美欧行动的绊脚石。而北约不但首先在巴尔干有了立足之地,而且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使其势力范围逐步东移,向俄边界推进。(3)在美国内,代顿协议的成功意味着克林顿主义(世界霸权主义)对共和党的“孤立主义”的最终胜利,为确立美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克罗地亚在美国调解过程中,可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克与美的特殊关系导致欧盟的不满,克因1995年在美默许下发动战争收复塞族区而受到联合国、欧盟各国的严厉谴责,几乎受到西方制裁。在执行代顿协议过程中,克因交出战争罪犯、遣返难民、波黑穆克之间的一系列争议问题等,不断受到美欧大国施加的压力,克罗地亚仍然是大国“棋盘中的小卒”. 波黑根据代顿协议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保护国,南联盟仍是大国制裁和伺机干预的对象。
  与波黑战争初期不同的是,美国从科索沃危机一开始就在解决该地区问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北约也因在波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驻军和推进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及接受波、匈、捷为其成员国,形成了对南联盟这个巴尔干半岛上惟一不顺从的国家的包围之势。对南联盟78天的轰炸,则是实施北约新战略的首次实验。北约进驻科索沃为其控制欧洲南部直到俄罗斯边界,为抑制德国势力进一步南下,也为防止欧洲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创造了条件。俄罗斯则只能忍辱负重,在调解和参加维和行动中冲当配角,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巴尔干的利益受损和北约势力的步步逼近。科索沃再次成为大国争夺的舞台,南联帮仍承受着强大压力并潜伏着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受难者却是千百万无辜的各族人民。

       小  结

  1.宗教和历史对前南地区各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条东西方文明的界线穿过中东欧大X陆并斜穿过前南地区,使得斯拉夫人的各民族之间产生了明显差别,土耳其入侵为前南地区民族冲突留下了祸根。一战后南斯拉夫统一国家的建立并非出于各民族完全自愿,塞尔维亚国王的专x制和不承认其他民族,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恶劣影响。二战中互相残杀加深了民族间的仇恨。前南地区的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是国家分X裂和战争的根本原因,了解前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分析研究这一地区各方面问题的前提。
  2.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为战胜法西斯,实现无论大小民族一律平等而团结战斗并取得了胜利,二战后又在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民族主义也对改革以至对南共联盟自身构成了强大威胁。铁托和老一代共盟领导人相继逝世后,南共联盟民族化导致其最终解体,这是值得重视的经验教训。此外,在复杂而敏感的民族关系中,如何正确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也值得深思。
  3.美国和北约早在干预波黑冲突中,就已居心叵测地一步步地实现着其战略目标,1999年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则彻底暴露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说明,前南地区冲突绝非仅仅是该地区的民族问题或“欧洲边缘地区”的问题,大国的干预已使小小的波黑、科索沃成了世界风云变幻的一面镜子。
                              (责任编辑 简隆德)  32
1〔克罗地亚〕D.霍尔瓦蒂奇:《克罗地亚》,萨格勒布1992年克文版,第58页。
2〔斯洛文尼亚〕Z.杜沙:《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1994年英文版,第19页。J.普伦克:《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1996年斯文版,第18页。
3〔南〕《通俗百科》,贝尔格莱德1976年版,第887页。
4伊万·博日奇:《南斯拉夫史》,商务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5〔克罗地亚〕Lj.安蒂奇:《塞尔维亚人》,萨格勒布1996年克文版,第8~11页。又见《南斯拉夫史》,第222页。
6见《塞尔维亚人》,第16页;《南斯拉夫史》,第342页;《通俗百科》,第744页。
7〔克罗地亚〕杜尚·比兰季奇等:《战争与独立之间的克罗地亚》,萨格勒布1991年英文版,第22页;《塞尔维亚人》,第20页。
8张文武等编:《东欧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9南联盟信息部编:《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贝尔格莱德1998年英文版,第14页。
10《科索沃和梅托希亚》,第18页。
11《南斯拉夫史》,第503页。
12《铁托选集》(1926~1951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引言摘自:《从人民解放斗争角度看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第175~184页), 《论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第448~458页), 《论经济企业的工人管理》(第483~506页)。
13以兰科维奇(塞尔维亚人)为首的国家保安局领导人组成反自治的“官僚主义中央集权主义集团”,反对经济和社会改革,阻挠党和代表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对民族平等的政策散布怀疑情绪,通过窃听、跟踪和获取情报等办法控制国家和党的负责人,对其他民族,特别是阿族采取种族歧视和民族沙文主义的作法。1966年南共联盟四中全会对该集团进行了清算。见〔南〕杜尚·比兰季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史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523页。
14见《铁托选集》(1961~1973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引言摘自《大力开展反对我国一切消极现象和阶级敌人的斗争》(第288~302页); 《我们的基础是健全的,共产主义者联盟牢牢站稳了脚跟》(第307~317页)。
15〔南斯拉夫〕兰科·佩特科维奇:《巴尔干既非“火药桶’又非“和平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页。
16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作为历史学家于1989年撰写了《历史真相的泥淖》一书,对此作了专门探究。该书已于1998年译成中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15-3-9 11: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斯拉夫被称作人为拼起来的国家,一点不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11:14 , Processed in 0.0305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