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7|回复: 1

苏共不存在指定接班人制度(转)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4-4-1 17: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tieba.baidu.com/p/2295667916

郑异凡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2期  
[/table]
【摘要】苏共不存在“指定接班人制度”。其权力更迭有几种不同方式,一种是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胜者为王,如斯大林、赫鲁晓夫。一种是通过党内政变上台,如勃列日涅夫。一种是由少数掌握实权的元老通过暗箱操作选定继任者,如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实际上戈尔巴乔夫也属此类。在选择党内最高领袖问题上,广大党员是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决定权的。  【关键词】苏共;接班人;党内斗争;党内政变;病夫治国  
【中图分类号】D1;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9) 02-0003-08 
【作者简介】郑异凡,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俄罗斯研究中心顾问(北京 100032)。  在总结苏共丧权的教训时,国内有学者多次著文认为问题之一是苏共实行“指定接班人制度”。这种说法缺乏历史事实的支持。看一下苏共历次权力更迭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在苏共不存在“指定接班人”制度。
一、列宁没有指定任何接班人
  十月革命后列宁是理所当然的党内领袖。到1920年代初,列宁开始设想理想的领导班子的组合:不同年龄段的组合。实际上当时的领导班子相当符合列宁的设想,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干部,是一个理想的梯形结构。
  1921年底1922年初,列宁的健康开始出问题,此后不得不经常休养。到1922年底两次中风,已不能再主持政治局和人民委员会的工作,无法处理日常事务。这时候, 列宁显然已经感觉到接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采用指定接班人的做法。
  有一种说法, 1922年党的十一大后中央全会上“列宁提议”斯大林担任中央总书记,暗示是列宁指定斯大林担任他的接班人。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其一,斯大林担任总书记一职不是列宁提议的。现在看到的各种资料证实,此事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两人在底下商妥,由主持会议的加米涅夫提议,列宁没有反对。其二,“总书记”在当时并非党内的最高领导职务。此前书记处设有“责任书记”,负责领导整个书记处的工作,现在把“责任书记”改成“总书记”,其职责并没有多大改变,仍然是书记处的头,负责书记处的领导工作。犹如《真理报》的主编最初叫“责任编辑”,后来叫“总编辑”一样,基本任务并没有变。总书记及其书记处只负责日常的党务。第三,总书记选出半年后,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提出,鉴于斯大林太粗暴,建议撤销其总书记的职务,另任他人担任。
  在考虑其继任者的时候,列宁并没有把眼睛盯在一个人身上。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宁列出六名领导人,对他们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没有明确表示谁最合适。这六人分为三组: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列宁谈了他们每一个人的优缺点。在这六人中列宁认为最能干的是托洛茨基,最有理论修养的是布哈林,拥有权力最大的是斯大林。然而,他们又都有自己的缺点。他把这些看法告诉代表大会,显然是要代表大会集体作出选择。然而在列宁生前这封信没有能够送达代表大会,列宁去世后在党的十三大上,当时掌握最高权力的“三驾马车”(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出于自身派别利益考虑,没有在大会上公开宣读并认真讨论列宁的信,而是在各个代表团分别口头传达,代表们只匆匆听了一遍,没有就此展开讨论就草草了之。对这样一份重要文件,仅仅听一遍,又不让讨论,是很难领会其要义的。
  列宁卧病和去世后,一段时间党内群龙无首。没有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十二大由谁做政治报告一开始就成为问题。斯大林虚情假意地推举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假意推举斯大林,结果由季诺维也夫做中央政治报告,斯大林作组织工作报告。不过,从来没有人认为做中央政治报告的季诺维也夫是列宁的接班人。
  简言之,列宁卧病期间和逝世之后实际掌权的是一个由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组成的“三驾马车”小集团,他们因反托洛茨基的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因为在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看来,争夺“王位”的唯一对手是托洛茨基。斯大林在党内的绝对统治地位不是列宁给的,而是他在1920年代纵横捭阖,不断地拉一派打一派的结果。他首先联合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打击托洛茨基,然后又联合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等人击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联盟,最后集中精力打垮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到20年代末,斯大林终于赢得党内和国内的绝对统治地位。斯大林长期以列宁的接班人自居,但这并不是列宁指定的结果。
二、斯大林和他的接班人问题
  从1929年独揽大权起,斯大林单独执政24年,这期间斯大林考虑过接班人问题没有泥?早在1923年4月的俄共十二大上斯大林就曾大谈接班人问题。斯大林在中央组织报告中说要谈谈改善中央机关的问题,即扩大中央委员会的问题。他说:“我们党的中央机关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有27个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会议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而中央委员会里有一个10到15人组成的核心,这些人在领导我们的机关的政治和经济工作方面已经熟练到使自己变成领导术士的危险。这也许是好的,但是这也有很危险的一面,因为这些同志既然在领导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他们就可能沾染上自负的习气,就可能固步自封,脱离群众工作……如果他们的周围没有同地方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未来新一代的领导者,那么这些高度熟练的人就完全有可能僵化和脱离群众。”斯大林提出的第二点理由是,领导班子“老化”:“中央委员会里富有领导经验的核心在逐渐衰老,它需要接班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健康状况你们是知道的。中央委员会基本核心里的其他委员的年龄也相当大了,你们也是知道的。但新的接班人还没有,——不幸就在这里。”他认为现在是考虑培养新的接班人的时候了[1]。
  然而,所谓班子“老化”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192齤2年9月2日,列宁同他的妹妹玛丽亚·伊利尼奇娜谈起革齤命家的年龄问题,说起最亲密的同志中谁多大岁数,哪一代人进入中央委员会。他发挥一个想法,中央委员会应有几代人参加:50岁、40岁、30岁和20岁。这样青年人就能参加中央委员会工作,逐渐熟悉和习惯于这个工作。中央委员会就能“永葆青春”了[2]。斯大林的秘书巴让诺夫的回忆录中也说,192齤2年列宁曾经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同志们,我们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而你们,同志们,大家都是四十来岁的人。我们应当培养接班人,培养三十来岁和二十来岁的人,要从中选拔并培养他们逐渐担负起领导工作。”[3]这是列宁对领导班子最佳年龄搭配的设想。从这里可以看出,192齤2年底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政治遗嘱”)中对六名中央委员逐个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年龄的角度看也不是偶然的。192齤2年列宁本人52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两人同年,生于1879年[4],都是43岁;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年,生于1883年,为39岁;最年轻的两人,布哈林生于1888年,34岁,皮达可夫生于1890年,32岁。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年龄梯队,完全符合列宁同玛丽亚谈话的设想。
  列宁“遗嘱”中提到的这六人,显然不存在老化问题。斯大林这时候大谈“老化”无非是想借此把自己人拉进最高领导班子里来。不过,这时候说的接班人问题还不是接斯大林的班的问题。
  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六十多岁的时候,健康状况不佳,病了一段时间,这时候他开始考虑自己的接班人问题了。现在已知,他正式提出过两个人选——来自列宁格勒的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辛斯基。这两个人在卫国战争中,在保卫列宁格勒的战役中,在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时,列宁格勒的第一把手日丹诺夫在南方休假,列宁格勒的全部防务以至居民生活的安排都由第二书记库兹涅佐夫负责。斯大林曾给他写信说:伏罗希洛夫和日丹诺夫累了,焦躁不安……他们需要好好睡一下……组织防御、动员一切力量等全部工作,我只能依靠你了。
  战后有一天,斯大林在里扎湖休息时曾经大发感慨,宣称我老了,我在考虑接班人问题。部长会议主席最合适的接班人是沃兹涅先斯基。总书记最合适的接班人是库兹涅佐夫……怎么样,同志们,不反对吧[5]。
  阿·亚·库兹涅佐夫(1905—1950), 1937年起任列宁格勒州委、市委第二书记;卫国战争期间是波罗的海舰队、北方和列宁格勒战线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5—1946年任列宁格勒州委、市委第一书记; 1946-1949年任联共中央组织局委员、中央书记、干 部管理部部长。
  尼·阿·沃兹涅辛斯基(1903—1950),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1937年任列宁格勒市计委主席、列宁格勒苏维埃执委会副齤主席; 1937—1949年先后任苏联国家计委副齤主席、主席,与此同时, 1939—46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齤主席和第一副齤主席; 1946—1949年任苏联部长会议副齤主席。他还是苏联科学院院士。
  对这两个来自列宁格勒的干部,斯大林并不放心, 1949-1950年制造了一个“列宁格勒案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两人杀了。从此以后,斯大林再也不谈什么接班人问题,而是一心要除去身边让他不放心的合作多年的战友,其中包括莫洛托夫、伏罗希洛 夫、贝利亚、米高扬等。
  有一个说法,认为斯大林指定苏斯洛夫为接班人,说此人乃“灰衣主教”。此说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要让一个人接班,是不能暗中进行的,必需授以权力,让他在公众面前亮相,争取公众的认同。很难设想,连政治局委员还都不是的一个默默无闻的“接班人”会被各界所接受。
  历史学家梅德韦杰夫认为,斯大林“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遗嘱,也没有指定接班人”。由政治局改组成的三十多人的主席团中,“没有一个人能说,或者敢说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6]。那时真正掌握权力的是部长会议副齤主席马林科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贝利亚和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是一个临时的“三驾马车”。即使这三个人也没有得到接班人的任命,尤其是莫洛托夫,他在斯大林的最后岁月中地位岌岌可危。
  斯大林逝世后第二天,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和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马林科夫任总理,把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部合并,由贝利亚领导,莫洛托夫任第一副总理并恢复外交部长职务。伏罗希洛夫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人数减为10人,其排名次序为: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岗诺维奇、米高扬、萨布罗夫、别尔乌辛。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排在第一位的马林科夫是斯大林指定的,而后来掌权的赫鲁晓夫名列第五。就是说,我们没有看到足以证明斯大林逝世后的权力更迭中存在指定接班人的文件和事实。退一步说,即使马林科夫是斯大林指定的接班人,但很快就被赫鲁晓夫所取代,这种“指定”(如果有的话)实际上是无效的。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共和政府领袖的最后敲定是通过党内斗争,通过各种力量的组合来解决的。
  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最关键的位置是党的第一把手。列宁时期党内没有设第一把手,列宁自己填写的职务是“中央委员”,连政治局委员的身分都没有提。他主持政治 局会议,仅此而已。他的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当然是很有分量的,但人民委员会的所有重要决策都要提交政治局讨论决定。斯大林在打倒各种反对派之后,行使权力的最高身份是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第一把手是从斯大林开始的。后来斯大林为方便发号施令,往往越过党而直接以政府首脑的身份行事。这是党政合一国家的一种简便的统治形式。
  斯大林的权力首先来自党的第一把手的位置。控制了党,所以他能够任命莫洛托夫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也可以撤销他的这个职务,由自己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马林科夫 的一个严重失策就是他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位置。斯大林去世后,起初马林科夫是党政第一把手,不久之后,担任党的书记处书记的赫鲁晓夫以集中力量领导政府为名,设法解除了马林科夫的书记处书记的职务,这样一来本来名列第五的赫鲁晓夫很快蹿升为党的第一把手。斯大林逝世后最高领导人的确立不是斯大林生前的指定或者安排的结果,而是党内各派力量斗争的结果,这包括除去贝利亚,给马林科夫削权,粉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反党集团”,等等。
  赫鲁晓夫主政之后采取了一项措施,限制干部的任期,这是废除干部终身制的一项有意义的举措。他的这项措施触犯大批干部的利益,是造成众叛亲离的原因之一,赫鲁 晓夫终于被党内政变所推翻。勃列日涅夫的继任不是指定接班人的结果,这是无须论证的。甚至政变集团推举勃列日涅夫当头的时候,他还万分不情愿。
三、安德罗波夫接班是暗箱操作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他废除了赫鲁晓夫的限制干部任期的制度,许多高级干部一直连任下去而不挪窝。勃列日涅夫本人后期长期患病,实际上无力视事,他本人也曾有退意。1979年4月勃列日涅夫召集政治局委员开会,说自己非常累,打算退休。全体政治局委员都友好地表示反对,并保证要为总书记创造适当的工作条件,以便“亲爱的列昂尼德·伊里奇能够继续富有成果地为苏联人民和全体进步人类工作”。亲信们坚持由他主政,硬要这个病人支撑着出头露面,因为这个病人代表他们的利益,只要他不倒,党内争权的斗争就可以被压住,大家都团结在总书记周围。政治局委员们也没有忘记斯大林的花招——斯大林多次宣布辞去全部党政职务,然后看看谁敢表示赞同。谁能保证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不是玩同样的花招呢?没有人敢冒险!
  勃列日涅夫确实考虑过后继者问题。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回忆录中说, 1976年间勃列日涅夫非常看好列宁格勒党组织的格里戈里·罗曼诺夫,认为此人是整个中央委员 会中最有才干的干部,如果他再多学一点,完全可以坐上总书记的交椅。此后有传言说,他为女儿结婚动用了收藏在埃尔米塔施博物馆的沙皇家庭餐具,而其客人偏偏又打碎了其中一件,这样罗曼诺夫的官运就结束了。1980年5月,勃列日涅夫赏识的已经是有经验的党的机关工作者契尔年科。
  乌克兰共产党首脑谢尔比茨基是勃列日涅夫的心腹之一,有一次他向勃列日涅夫汇报乌克兰的成绩,勃列日涅夫大为高兴,于是指着自己的圈椅说:“沃洛佳,我走了以后你就来坐这个位置”[7]。这个说法得到主管党的干部的伊万·卡皮托诺夫的证实。勃列 日涅夫去世前夕曾同他谈过话,谈话过程中勃列日涅夫指着自己的座椅说:看到这张座椅了吗?过几过月谢尔比茨基将坐在上面。
  想登上总书记宝座的大有人在。苏斯洛夫去世后,葛罗米柯就想接替苏斯洛夫登上第二把手的宝座,一旦成功,接班就有望了。戈尔巴乔夫、乌斯季诺夫都认为应当由安德罗波夫来担任第二把手。安德罗波夫也为此苦心经营多年。勃列日涅夫通过政变上台后,需要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时任中央国际部部长的安德罗波夫是最早表示效忠的人之一,所以他在1967年获得重要任命,当上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安德洛波夫利用这个位置逐步扩展自己的权力,据说曾多次策划针对勃列日涅夫的阴谋。第一次是70年代初。安德罗波夫从国防部吸收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元帅,让他们逼总书记辞职,但保留其中央委员身份。这次阴谋失败,因为找不到让勃列日涅夫辞职的有说服力的借口。另一次是热列勃奇科夫把安德罗波夫给的一份西方媒体关于苏联凄惨的真实情况以及苏联领导老化的材料交给勃列日涅夫和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苏斯洛夫看后大为震惊,打算立即辞职。不过勃列日涅夫相当镇静,只是大为光火,大骂了一通,最后说:我还能活过你们所有的人。苏斯洛夫这才平静下来,说这些材料是“卑鄙的挑拨”。有这两次遭遇,安德罗波夫明白了,总书记不死,他是无望的。
  当时,契尔年科同安德罗波夫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中央全会决定安德罗波夫担任第二把手之后,契尔年科继续主持政治局会议而不撒手,直到有一天安德罗波夫搞了一场“内部政变”,径直坐到会议主席位置上才算扭转了这个不正常局面。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吉洪诺夫在“小圈子”内碰过了头,决定让安德罗波夫担任中央总书记,政治局会议根据吉洪诺夫的提议,同意安德罗波夫为中央总书记的候选人,然后由中央全会正式表决通过。
  安德罗波夫在勃列日涅夫生前担任了中央书记,这也为他后来担任总书记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最后还是幕后的“小圈子”拍板决定安德罗波夫的命运。这是一种暗箱操作,一千多万苏共党员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即使中央委员们也没有发言权,摆在政治局委员们面前的是一个不容异议的现成方案,他们的任务仅仅是举手同意而已。
四、元老选择了又一个病夫契尔年科
  从勃列日涅夫后期起,苏联是一个老人治国,病夫治国的国家。
  安德罗波夫能干,想有所作为,想改变国家面貌,可惜他上台的时候身体已经不行,执政一年就离开了人世。
  安德罗波夫生前属意戈尔巴乔夫接替他。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对主管意识形态的契尔年科的报告不满意,休息后直接让戈尔巴乔夫主持全会。据说,安德罗波夫曾准备了另一个在1983年底中央全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有一段话说:“鉴于自己身患重病,从国家利益出发并力求保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不致中断,总书记建议授权戈尔巴乔夫主持政治局工作。”[8]这段话在分发给会议参加者的文件中不见了。不管怎么说,出现这样的插曲,不会事出无因。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有几个人有可能接班:契尔年科,乌斯季诺夫,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认为75岁的乌斯季诺夫最为合适,而安德罗波夫和乌斯季诺夫则属意戈尔巴乔夫。然而总书记刚刚逝世,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吉洪诺夫和契尔年科便在“小圈子”内碰头商量。这是没有记录的会商,商量的情况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连当时的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也不知道。碰头会后,耳背的吉洪诺夫在走廊上大嗓门的话却让许多人听到了:“我认为咱们总算做对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还年轻。也拿不准他在这个位置上会怎么干。科斯佳(契尔年科)嘛,正好合适。”
  接着的选举就是例行公事了。契尔年科一宣布开会,吉洪诺夫立即抢先提议选举契 尔年科担任总书记。事情就这么草草决定了。接替安德罗波夫管理这个大党大国的,又是一个弱不禁风、呼吸困难、气喘吁吁的病夫!
  总书记的葬礼完毕后,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去看望安德罗波夫德夫人,后者高声哭诉说:“为什么要选举契尔年科呀?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干?尤拉(安德罗波夫)希望的可是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啊。”[9]
  由此可见,前任总书记并没有,而且也无法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即使他有自己属意的人。这一次又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圈子”的暗箱操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各种权利、权力的平衡的结果是抬出一个注定一年后要归西的领袖来。1984年2月14日在安德罗波夫的追悼大会上,契尔年科以新的身份讲话,正式接任了第一把手的职务。到年底,契尔年科已经彻底失去工作能力,但是并没有作出正式决定由谁来主持政治局会议,都是临到要开会了,通知说总书记不能来了,由戈尔巴乔夫代为主持会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去世。
五、戈尔巴乔夫出山是“众望所归”
  此时在苏联的领导人更替中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即已故领导人的治丧委员会主席将是未来的总书记。契尔年科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他逝世后,有人建议戈尔巴乔夫直接 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从而顺理成章地接任总书记,但是戈尔巴乔夫要求按照正常程序来决定问题,实际上他需要赢得多数支持。尽管还有人觊觎总书记职位,但是接连死去三位总书记的可悲现实,使高层认识到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这使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得到一致支持。葛罗米柯率先提议戈尔巴乔夫为候选人,其他政治局委员都表示同意。在接着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葛罗米柯受政治局委托提议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的候选人,这个建议在全会通过。十来年的老人病夫治国,三年死去三位党国领导人,当时出现一个普遍的声音“不能再这样过下去了”,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需要新的血 液,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领导人, 54岁的戈尔巴乔夫应运出山。顺便说一下,列宁正是在54岁逝世的!
  戈尔巴乔夫本人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权力更迭的正常民主机制。体制在这方面迄无规定,体制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转,于是一个病入膏肓、甚至智力欠缺的人也能高踞权力金字塔的顶峰[10]。
  从上述历史不难看出,苏联共产党不存在指定接班人的制度,其接班人选不是也不可能由上一任领袖指定,而是在其身后或者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胜出者为王,或者由少数元老通过暗箱操作来选定新主。无论是哪种方式,广大党员群众是没有无发言权、参 与权和决定权的!
[table=100%,#ffffff]  注释:

  [1]《斯大林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178页。

  [2]Фотиева. Из жизни Ленина. М., 1967.С.285-286.

  [3]巴让诺夫·波:《斯大林秘书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4]有一个说法,斯大林生于1878年。如果是这样,除列宁外斯大林就是当时领导班子中年龄最大的了。

  [5]A·阿法纳西耶夫:《“列宁格勒案件”真齤相》,见《克里姆林宫秘闻》,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6]罗·梅德韦杰夫若·梅德韦杰夫:《赫鲁晓夫执政年代》,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2页。

  [7]《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全译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8]《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全译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9]《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全译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10]《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全译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共组织运作不可能公开违反个人服从组织的帮规,更不会昏头到把这种违反帮规的运作写进党章的地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11:49 , Processed in 0.0325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