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8|回复: 0

读《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有感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74

积分

游客

积分
274
发表于 2013-5-10 15: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两天读了楚渔的《中国人的思维批评》,很有启发,但也觉得有些问题书中并没有讲明白。      首先他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不是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制度和体制等因素,这些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根本性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模糊、混乱、僵化。
      其中书中说到“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不追求对感性材料的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及对事物粗浅和笼统的描述。”我们很容易看到事物的一面就认为是全面,看到事情发展的一个阶段就认为找到了规律,看到某人的缺点就把他全面否定。领导形象是高大全,媒体上出现的人物要不就是没有缺点不食人间烟火,要不就十恶不赦,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坏的。对人如此,对事也是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另一观点就是中国人无论对宗教、知识体系、道德的吸收和践行都是实用主义,希望拿来就用,并不在乎这个宗教、知识、道德的历史和发展,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1、中国人急功近利,目光短浅;2\喜欢权谋之术,对真理和智慧不感兴趣。
    这些分析都很准确,但书中没有对大多数中国人为何会形成这种思维模式进行探讨,很遗憾。
    书中所说,中国的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管理都比较宽松,比起欧洲黑暗漫长的中世纪确实如此,但中国的文字狱和科举制度却是害了很多读书人。
    我们缺少思维工具——哲学,所以思维模式还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状态。
    正因对社会对人生只有感性认识,所以只追求眼前利益,只看到物质世界。认识不到精神和思想对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此方面无所追求,在感性认识——追求名相中不断轮回,无法跳出来。
    中世纪虽然很黑暗,但基督教让民众追求精神的平和富足,往生的幸福,神职人员不断布教讲经,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始终如一的,圣经是人民精神的标杆。
    中国始终各种宗教混杂,佛教虽然影响较大,但僧尼终身追求的是个人的修行,对民众的在精神上的引导少,所以民众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对看得到的功名利禄有追求的目标和途径,摸不着的真理精神觉得虚无缥缈,也无追求的途径。从《易经》《道德经》后就再无哲学思想的著述了。
    西方文艺复兴后思想大解放,思维模式由感性到理性飞跃,科技、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不能不说是和思维的提升有关。中国人随着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逐渐深入,思维提升也应该是一个时间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9:37 , Processed in 0.0268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