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9|回复: 1

哲学   科学   佛学   语言学及其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27
发表于 2013-4-13 08: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学   科学   佛学   语言学及其它         
                                                                                          
                                                                 高旷                                                               
                                                                                                                                                                                                      
        摘要:矛盾对立统一作为哲学法则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其认识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立处即真是身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边见、建立见;任何角度都不立,任何角度都能立,才是把握圆融智慧之途;统一、全息、圆融是宇宙的终极实相、智慧;探索深度世界的两种殊途;语言文字的重新评估。
       关键词:矛盾统一;哲学;智慧;世界;语言文字
       哲学是经验形而上的总结,就像是数学、化学的公式,是“干涸的智慧”( 无水之河床),哲学只有真正指导和应用到实践中才起作用,否则,就流于空文虚谈、失去干慧的意义;也就是说,干慧与践证并行才能称之谓真正的智慧。
       笔者认为,矛盾对立统一,纵横内外,涵盖无间,是适用于一切的宇宙终极哲学法则;其它法则,则是立场性、过程性、表象性和非究竟性法则,只能解释部分现象,而不能解释一切、穷尽一切、圆融一切。
       这只不过是旧话重提、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而已;古今中外的有代表性的学说,无不以之作为最顺手、最精当、最适合表述的工具,以便更准确、恰当地表达对物、事、理等等一切的解读;这是因为,任何看似简单、直观的一个物、事、理,都包涵着无限多、而且是对立的要素。
      矛盾统一在儒学中称谓中庸之道,在易学中太极生两仪,在佛学中称谓般若中道,在《道德经》中则直接称之谓道(守中),究其根本,实则意一名异。
       矛、盾是可以被感知、被意识的相反的表征、表相、表态,而统一、不二、平衡、圆融才是根本,才是究竟。笔者认为,认可法则本身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对它的认识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却是最大的问题,这是由不同的角度、立场、方式、方法决定的。下面将一一展现。
       一    矛盾统一的常识性认识和应用
       矛盾统一哲学在人们的一般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是把握“度”的所谓“智慧”,这是由人类的感功、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所决定的。从认知层面上,无限可能被人类的感功、承受力、知识及视野所否定。
       不吃饿死,吃过了撑死;温度高了热死,温度低了冻死;过胖易得病,过瘦营养不良;医药能救人也能杀人;过犹不及等等,在此,矛盾,统一于人类生命的感知与存在,存在决定着什么是“真道理”。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空则能盛,虚则能容; 有舍才有得;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利人者利己,害人者害己;贬低是买家,褒扬是卖家;欲望与自由自主成反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溺爱和严惩同样是处于关爱。在此,人们充分感悟到矛盾统一作为难以跨越的法则存在。
      动则有咎,害益并行;缺乏理性,科技带来的实惠与灾难将成正比;科学技术不仅仅会制造医药和高明的医疗器械,还会制造骇人听闻的杀伤性武器,还有各种各样的科技污染,防不胜防;发展不可避免的走向二律反背,而且越来越凸显;物极必反。在此,人类为欲望所驱,几乎是束手无策地面对该法则。
       所有这些,也只是人类意义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哲学体现和利用,也只是相对于人的,只不过是智慧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滴。因为人类根本不开自己的立足处和层面习性,不客气说,人类的目前真正的生存法则还是倾向于丛林法则,这是低等动物所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只能把人类推向低劣而不是崇高。
       究其成因,是由于自然存在的无限信息与人类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极度不对称和倾向化筛选,人类必然为立场、视野、智慧所限,看到了矛却不一定看到盾,或者知道了盾却不一定知道矛,遑论极致、统一与圆融。由此造就缺乏深度的简易法则:立处即真(触事即真),以偏概全,只知道此处是正确的、是真实的,而不知道对立的彼处或更多处也是正确的、是真实的、甚至是较为合理的,更不能全面、全息、全体地把握。
        二    人类境界是立处即真的最佳诠释
       人类因受自身感官、生理、心理的倾向化筛选,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知、所能、所用、所得等,必然都是相对于人类境界的的东西,也就是说,人类已经为她所“知道”的自然现象进行了自以为是的界定(或称立法)。
      (一) 现代微观物理科学对世界的解读
       从现有的物理科学技术证实,原子是构成当下世界的基本微粒。从这个层面上来观待世界:日月星辰、高山大地、深海浅溪、高楼低房、车辆船舶、各种动物、各色植物、各类器物,乃至于父母儿女、亲朋好友、你与配偶等等,都是原子的聚集与离散,没有本质的不同,却有惊人的趋同。
       如果说世界在原子层面上还有所不同﹙原子有多种﹚的话,那么,更进一步的物理科学实践与理论会告诉你,世界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原子的聚变或裂变,质量减少,释放出巨大能量,以及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理论,现代物理科学最终认为:质量与能量能够互换;纷繁世界是能量的积聚与离散;物质相是能量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光、电、火、磁、射线、力、有形物相的位移、包括物相本身等等,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世界以能量状态表现时,那是一种完全抹杀任何区别的虚空状态;一种彼我没有任何区别的非物质状态;一种性自平等,无平等者(没有评判者)的状态。
       因而可以说,物理科学意义上的终极世界,本质是彼此没有任何区别的能量场;其相貌是虚空相,无别异相;其性质是统一性,无生性,平等性。
        但是,感性状态下的世界可不是这样,有宇宙,有世界,有家国,有政治,有军事,有经济,有科学,有宗教,有文明,有古今,有形色,有物质,有意识,有对错,有好坏,有是非,有生灭等等。总之,感性世界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剪不断理还乱。
       这就出现了矛盾:如果认定世界的多元、多样化(感性)是完全正确的,就等于否认科学的研究结论与理性特质;如果认定世界的无别异性(科学)是完全正确的,就等于承认人类感知(包括所谓的理性)的虚妄与唯心。
       如此一来,我们将何去何从,以何为究竟真实?
       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以上物理科学至少证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对眼前世界的感知与解读,是相对之见,是一隅之见,是一种偏见,至少不会是遍见,更不是绝对正确之见、智慧之见。
      (二)   时间、空间的重新辨证与认识
       我们通常都认为,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球都高悬于天上,天上无限好!然而,当我们登上月球或是其他星球,或是漫步太空,就会发现:原来地球也在天上!这就是说,我们也在天上住!而且一直是这样!这个提法,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但是事实如此;天地未始有异,因人渐进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有异,而根本究竟无异。
       又,人立于大地,在方位上有前后上下左右。若人向前移动十米,则原是人前面的十米空间,因为人位置的变异,成为人后面的空间,前变后;同理,当其人向右移动万米,则原是人右边的万米空间,变成了人左边的空间,右变左;同理,反向也是如此,上下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空间本身并没有前后上下左右,甚而内外,而是因为有了(以我为中心)人的参与,才有了空间名称和方位变化,若没有人(意识)的参与,空间方位如如不变,以至于没有方位;空间无相、无名,因人而名、相杂陈。从绝对真实意义上讲,人是空间方位和名称的臆造者!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秒、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客体(都是相对的)的变化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这种物相、客体(相对)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谓时间。
       时间只不过是客体(相对)运动、变化的界定,是意识体(相对)的感觉;日出月落、花开实结,本身没有时间可得,只是客体(相对)的流变;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指出,空间、时间未必能被看作是一种可以离开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
       从真正意义上讲,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意识体(人或者非人)的相对感觉而已,甚而说是一种意识与概念。
     (三)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途径和实质也足以证明以上命题
       人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和了解自然的。人的感官如同传感器。例如,人的眼睛、耳朵、身体分别是光、声、温度(压力等刺激)的传感器。
       就此,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视觉的形成:眼睛视网膜接收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不同频率的光波﹙电磁波﹚,产生了神经冲动,并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中认识的图象。这些图象的生成已经经过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并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拟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景物。
       人类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无不如此造就,都是眼睛的过滤性传递和人脑主观的加工与合成。其真正接收到的东西只不过是光波,其关键的东西无疑是大脑的意识合成功能。
       看电影、电视、电脑的过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仅仅是屏幕反射或发射的光波,可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了某物质、某些人、某些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亲眼所见,尚属光影,何况影中之影。
       没有光波,人什么也看不到!质言之,人类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质”,而是有限光波的人(大脑或者说是意识)为转化。
       又,不同层面的物质所发射的电磁波无量无限,且波段长、短无限。而人眼所能接收的波段仅为400~760纳米之间,到底有多少层面和多大范围的电磁波被人的眼睛屏蔽了,没人知道。这就是说,人脑所获得的“生产资料”也还是严重缺失的!
       且,绿色和红色的波长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彩(色盲现象是最好的例证)。眼和脑的功能不仅左右着人类世界的层面,还左右着人类世界的色泽!
       我们再看声音感觉的形成:一定频段(20——20000赫兹之间)的空气波动——自然界中一种信息(信号),经过人的耳神经系统处理后,再经人脑的解释,使人产生了声音的概念。
       气味感的形成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物质主要是由十几种元素所构成,而这些元素本身并没有气味。那么,人通过口鼻感知到的各种气味是从那里来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人脑创造出了各种气味,其机制、机理与形成颜色和声音的机理相同——气味形成于人脑对自然界中某些特定信息的解释。
       通过以上种种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科学常识,我们可以看到,其一,人类传感器接收信号(信息)的幅度比较狭窄;人类凭现有的感官水平,是不可能接收到自然界的全面、全体信息的。其二,人就像是被“预先编程的智能生物机器”,这就是说,人对自然界中各种信息的解释是被预先相对设定的。生命体所感知的自然物全然不是如实的自然物本身,不仅如此,即便是相同的自然物,不同的生命体对它的解读(意识分别)也完全不同。
       至此,我们还能肯定眼前的世界是客观、科学、真实的吗?人类因眼、耳、口、鼻、舌、神经末梢已以及大脑等的有限功能,才得以过滤和加工成当前的人类感性世界。耳若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眼若能看见红外线(某些动物可以)和紫外线,其他器官也能超越自身功能,则人类生活在另一种状态,当前的世界被加工成另外一个模样。
       尽管,人类世界从人类角度(感功立处)上是那么的真实、逼真;但从绝对意义上只不过是相对之见、隅(愚)见或立处见、角度见;之所以,人人都认为彼此所认知的世界是一样和真实,是因为人人的感官和意识功能基本相同。
       在此拓展一个命题:各种生命意识体在其所处境界中的所见、所闻、所知等等,俱是立处即真的身见、隅见、边见、立处见,而不能说是遍见、正见、智慧见!无论境界大小,只要是境界,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成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迷)此山中。
       禅宗六祖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三     立处即真的最初形成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就都是本觉圆明的,只是因为一念心动(意识分别),则万相丛生、此此彼彼、一发不可收拾;道家也认为,道(藏)生一,一生二(矛盾),二生三(矛盾统一),三生万物(万物、万事、万理皆蕴含矛盾对立统一性);易学认为,太极(浑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
      所以, 笔者认为,关于生命与世界的缘起这个问题,用佛家的藏识说来解释最为圆融。
    藏识,即储藏识,是说生命意识体有与生俱来的既存信息,且信息无量无边,能应机而互动,还能更新和储存无穷信息;它的功能类似于是电脑的信息存储系统——芯片,当外界与它有相近相似的信息链接时,即启动并显示其应有的功能;也可以部分无信息链接时,即处于暂时休眠状态;电脑的其他附属部分(显示屏、键盘、主机等)好比是人躯体的各个部分,即便是附属部分坏了,只要是芯片不坏,配置到其他主机和躯体上,照样能复原和起作用;芯片里的信息是被动的输入或输出,而藏识则是主动的吸纳与更新。
        当然,藏识的存在形式比芯片更趋于复杂、庞大、微细,乃至于无形,并且它与附件的结合更趋于严密,藏识与躯体密合地天衣无缝,躯体本身的运行就是信息,意识即躯体、用体不分,根尘无二,心物一元。其表现为,当人生气的时候,身体会产生很复杂的有害物质;快乐时,身体里会分泌复杂的有益物质。
       藏识可以形容为个体宇宙万象信息的总汇。人之所以成为人和能臆造自身世界,是因为,当藏识里的信息与人类的有关信息链接上时,即开启了一个处理有关人类信息的片区(投胎为人),并且开始吞吐与人类有关的信息(此此彼彼、林林总总)。当它与其它生命精神体的有关的信息相呼应时,就浸入其它生命意识体了(投胎为其他生命意识体)。
       这就是佛教因果轮回的实质与理论基础:你关注或迷执(痴)于什么(主要是潜意识),无论以为是(好)还是非(坏),什么就会牵着你鼻子走,你就会粘执在那里。
       你注视生命,与生、老、病、死有关的各种信息就会触动你的神经乃至行为;你执著金钱、权力、色欲,与金钱、权力色欲有关的东西就会牵动你的神经与行为;你关注世界、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的形势,世界、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宗教就是你出发点;你从事植物学、动物学、医学、文学、艺术、哲学、教育、建筑、制造、航天乃至于养殖、种植、渔猎等,都将左右你的思维方式,都将影响你的存在理念,都会是你的立场与平台,都会成为你的真实;因之而产生的爱、恨、情、愁、是、非、功、过等等,都是无明之本,轮回之资。
       人对自我的迷执更是如此,甚至是一种死执、死结,丝毫转身不得、动弹不得;就象是穿衣服,穿上了,却脱不掉;也象是拿东西,拿起来了,却放不下;进去了,却出不来。立处即真嘛!
       我们所说的精神病患者,就是进入了与我们“正常人”不一样的意识感觉状态,也可以说是穿上了与我们不一样的“衣服”,而且脱不下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感觉与思维状态。同性恋可以看作是藏识所储存的意识与肉体发生了反窜。
       事实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又何尝不是偏见!佛教认为一般的生命意识体都是迷头认影;无怪乎,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精神病患者;其实是偏执(知)狂。
       长期面对什么,什么就是你的真实(广告效应);长期面对偏见、错误,很难相信正见、正确;相反也是如此。当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成模式继而就会发展成为定而不可疑(移)的定式,直至成为定性的东西,成为一种定境(俗定)。人们日常的思想与行为绝大程度上服从于当下的感官觉受,间接的、客观的、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对他影响不是根深蒂固的。错觉千遍成真理,尽管从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并不究竟真实,但是,人们无时无刻不浸淫其中,作茧自缚实属必然。
      人类的哲学们虽然致力追求世界的客观所在,却很少有人能脱离开人类的感官、立场和视野,其所得结果和结论必然不可能是究竟客观的,如果妄说客观,也只能说是人类主观意义上的客观,想当然的客观!
      人类世界的“真相”我们可以认为是可知的,但是,绝对的万有真相不是人类科技手段所能彻解的,除非另寻它途!
             四     真正的宇宙智慧(总相智)
       一个真正的哲学智慧者,当时时以正、反、和来观待一切物、事、理,直至矛盾的极致与圆融处:任何角度都不立,任何角度都能立(矛盾统一)。这即是说:能站在任何角度和立场上看问题,也知道任何一个乃至所有知见都是立处见、角度见、隅见、边见、建立见,人见也不例外;因为即之则迷,离则无用;当用:能即能离、即边即中、知其是知其非是。
       因为,有所立,必有所对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知、所得等等,都是有所立;无所立,即绝对,显现一切,照明一切,明澈一切。
       也就是说,只有不被任何物、事、理所左右,无所缠缚与掣肘,才能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其它;这对于进入“人”窠臼或是其它窠臼的生命意识体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即是非住;亦如,香严禅师悟道时说:“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有所住,即是有所立,已经落入身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边见,所以,应无所住(立)。
       做到“任何角度都不立”,可以获得总相智(空性慧);做到“任何角度都能立  ”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别相智(知人之究竟是别相智的一种);做不到先决的“不立”,就根本做不到“都能立”,所谓 空则能盛,虚则能容;其空也无限,其容也无限。
        现代法学中,法定违法、犯罪嫌疑人拥有申诉、辩护权,即是“任何角度都能立”的点滴体现 。
        五   探索深度世界的两种殊途与同归
       哲学不仅仅是要讨论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更应该探讨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很大程度上,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立场、角度决定着结论与结果的正确与否。
      人类认识和探索深度世界的途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的,借力他物式,即科研仪器试验的方法;一种是直接的,自我提升式,即玄学的方法;无论谁认为行通行不通。事实上,在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记录上也只表现为这两种方式。
       先看间接式,假(借)于他物式,即利用科研仪器和科技手段,弥补感官功能缺陷,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延伸对深度世界的感知与解读,这当然不失为探究深度世界的一法,这也恰恰是当今人类盛行的探索途径,是主流,即便是当今宗教信仰盛行的国家,也是如此。
       其缺陷是,借物究物,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觉知的困局,譬如,无论科技手段如何发达,人类还是看不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事实本身;对于人类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
       所以,间接式最终还是要回归为人类的感知、立场与意识,而且极易形成断见,这是因为,人“当然无法越过人得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
       不可否认,科学的方法已经大大地拓宽了人类的知识视野,当然,在获得更多相对准确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已知的诸多谬误;解放人类的同时,也在绑架人类:离开了科学,几乎已无所倚。
       再说直接式,通过无限开发和提升本体功能,直接体察深度世界,被称之为玄学。这种方法的运用,如果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我们会发现,在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曾经盛行过。因为,这毕竟是深度认识本我和深度探索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既然感觉器官愚钝,客观上又需要提高灵敏和准确度,自我磨砺和提升就成为一种必然。古哲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就是这样,如果对作为器的本身都不甚了了的话,怎么能更好的了解其它呢?这正如搞科研,如果对科研仪器的准确性、可靠性都不清楚,怎么能用它来精确地研究你所考量的对象呢?
       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人类对作为器的自身,了解是极其极其有限的。
       玄学常用方法是止观(禅观)等,其大致原理是,通过极致的定静功夫,令心(意识)不为一切内外的物、事、理所左右和干扰,迥然独脱,离于心、意、识,得止得定,然后定中体察物、事、理,还本来以本来,得万物、万事、万理如如之体相,获实相智慧。
       缺陷是,止观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幻觉、幻相、幻知(其实是,与相应的状态下的信息发生了链接,是另外的立处即真状态),而且难以理性处置。
       有人问泰勒斯,世上什么事最难,他回答:“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把哲学的使命限定为“认识你自己”。佛教(特别是禅宗)更是要求先打开本来面目,然后再进行修证(生活践行)。其实,彻底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柏拉图《理想国》),就是一个探索深度、理性世界的过程。
       由此看来,玄学努力的方向恰恰不乏正确性,而且恰恰是哲学之根、智慧之源。那么,方向正确,其所得的结果、结论是否也相对正确呢?
       我们且管中一窥,佛经载,别教二地菩萨即能成就如实现观一切犹如光影。由科学常识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其实就是不同频率的光波(电磁波)。由此可见,玄学所证、所得结论与科学所能证明的事实别无二致。要知道,玄观是当下如实(像真的一样)现观,而我们是经由科学手段推理而“知”!我们的现观是由人类意识“创造”的物象。
       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玄学的探索途径不但不无道理,而且具有更为科学的道理。这是为什么当前世界范围内,有许多较高文化和科学素养的人都热衷于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禅修(或称灵修)的原因。
       但是,玄学的方法为什么没有像科学的方法那样大行其道,或者是不能被完全认可呢?
       一是因为,禅修所得的东西具有不可复制性、共认性;二是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玄法有可能比科学法危险性更大,如果没有获得总相智和缺乏戒律自控,也很难达其目的,甚至极易滑入歧途,佛学《楞严经》五十重阴魔境,即是玄学最响亮的警钟。所以,各门各家各派的气功、神教、阴阳家、儒家、道家、佛学的爱好者们,特别是邪教徒,在对待静修所得时,都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会害己害人。
       其实,缺乏反思(智慧)和操控不慎,二者都不可避免地给各种精神意识体带来极其不良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不仅仅会制造优质医药和高明的医疗器械,还会制造骇人听闻的杀伤性武器,还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科技污染,匪夷所思、防不胜防,而且把握不好,很可能是人类文明灭亡的罪魁祸首!科学和玄学在缺乏高度智慧和自律的情况下,都可能走向人类所不愿意看到的一面(自寻苦恼)。
       宇宙法则是矛盾对立统一,终究是统一。那么,科学与玄学有没有可能握手言和、互为证解、殊途同归?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理论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
       笔者已经欣慰地看到,现代微观物理科学对深度世界的解读,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物质减少变为能量的科学事实,以及质能方程E=MC2,现代微观物理科学告诉我们,终极世界的本质是能量场,光、电、火、磁、射线、场力、真空、形体的位移、所谓的“物质”等等都是能量的(也是相对于人感知的)具体表现。
       能量状态无疑是一种极致的非物质状态、虚空状态、无生无相状态、绝对平等状态;一种性自平等,无平等者(没有评判者)的状态。(极致的科学状态同样不可思议)
       该能量状态与易经所谓的太极、老子的道、佛教的无相寂灭、大光明藏等,多么不约而同的相似与相同!(注:佛教法门千差万别,只为终极实相、智慧)
       至此,我们不能不理性地、乐观地承认,科学与玄学这两种探索方式对终极世界的解读不仅不是相去万里、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可以说是殊路同归、不一不异!这也同样合于宇宙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注:科学是析法空,很容易形成断灭见,科学与玄学还是有所不同的)
       这当然是因为,探索深度世界的两种途径并不截然矛盾,都统一于生命意识体对深度未知世界的了解渴求,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或者亘古以来的终极困惑。只是,一个由实验实践推理而知,一个如实现观现证现知。
       虽然,极致的能量状态(对生命则称谓境界),不是一般生命意识体所能如实看到或体验,但毕竟存在!而且,超人的智慧生命并非不能验证。只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极限极度狭隘以及人类(感官)的接收与体验极其狭窄。300摄氏度,100个大气压,硫化氢当氧气用,人类能体验和乐在其中吗?不能,但深海生物能!推而广之,存在于人类所不能接受的环境中的生命意识体是可以存在的,并且可以大量存在!甚而,极致的绝大多数生命意识体对人类来说,都不能知不能觉,以至于,人类在意识上都不愿意承认其存在。科学常识已经告诉我们,眼见未必是客观实在(而电磁波更接近真相一步)。
       人类是建立在原子基础上的生命体,未必就没有建立其他基础上的生命意识体,譬如,光、能量本身等,只是人类不可思议或者说不敢思议而已。当然,即便是有,也是一种立处即真。
       兼知则明,偏执则狭;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量,才能完整地理解生命与世界的枢机;只有学会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好,才能不至于走入极轨,才能理解各种想当然现象;决不能非此即彼、有它无我,要能兼容并收。
       东西方获取智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哲学是通过逻辑、归纳、反思而得出有限“干慧”,离不开人意识的立场;东方智慧是如实觉悟和体证万有之本源,一切本无区别,都是本觉的体现。此间,止定的功夫起着举足轻重的助力作用,可以说,没有止定的功夫就不能获得人类觉知以外的海量异类信息(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另外的立处即真而已),这些信息是人类立处即真强有力的佐证。
       获取根本智(总相智)最一般的方法就是反思、反思、再反思,践证、践证、再践证,直至求源见本,一切现前如理如实如是。
       六    探索世界的程度决定了矛盾统一认识和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矛盾统一法则本身并没有高低深浅,只是理解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差别。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提出了“执其两端而守中间”的中庸之道,亦有“吾道以一贯之”之说。严格来说,儒学很大程度只是落脚于人文是,入世的,是一个“横切面”。
     《道德经》是老子对宇宙万有的辩证诠释,其方法无疑是矛盾(正反)统一(道);《周易》中太极生两仪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应用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根基。虽然,二者所解释和应用的对象,都触及到人类所能感知的对立面,统涉到人文和天文(自然与人类的统一问题),但还是不够完全与彻底。
       能把这一法则贯彻到极致的而是佛哲,《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物像、生命意识体的感受、思考能力、行为、意识分别无不涵盖矛盾统一中,乃至于生命衍生物,诸如语言文字、哲理、实践、宗教本身;并且几乎所有的经、论,都贯穿着矛盾统一哲学,是谓般若中道。譬如,《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圆觉经》云:有我说法,我(执)未断故。
       佛哲已经把矛盾统一哲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恰恰最重要的是实践)都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当今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释迦牟尼那样,为了追寻宇宙真谛,青年时期就抛却王权富贵、娇妻爱子,义无反顾地走向参悟宇宙之途!
       佛哲不仅仅是适用于启迪人类的,而是适用于一切自以为是的生命意识体。还有,佛教不是为了哲学而哲学,哲学形式仅仅是说、教的方便与需要。如果不是说、教的需要,语言表达就是:唯一精真,一显一切,一切显一(周易卦象学是粗浅印证);所有的“矛”和“盾”只不过是立场性和现象性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不可逾越的对立,只有意识分别的对立,是纷争的起源。
       世界统一于物质,在能量发明之前,这种提法还是可以的,其后,应该是世界统一于能量;如果深究这两种提法,都只不过是意识所赋予的名称与概念。从真正意义上,眼前世界统一于人类这种生命意识体的欲望,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宗教、哲学、语言文字、伦理、建筑、环境等等一切都是欲望的展现与延伸,而意识分别则是基础的基础。
       一切众生“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楞严经》。
       若达此,则做到人类伦理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视人如己”已经是不在话下。而恰恰是,这种超道德的境界(冯友兰),离开了全心全意、一往无前、无止无休、完全利他精神的道德锤炼与洗涤,永远不可能达到。所以者何?物(事)极必反(利他即是利己)规律使然。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慈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
       这与《道德经》不谋而合: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大福报、大智慧)。
       七   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地应对矛盾
       作为人类,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毕竟有人类的存在基础(立足处,有立就有破)。虽然,主观上没有人愿意接受矛盾,客观上恰恰是人(欲望)制造了矛盾。主动引入矛盾是为了避免更大矛盾的发生,是有益的,是必须的,同样是由人类的欲望状态所决定的。譬如,约定、律令、法规、道德等等;经济上引入矛盾,叫自由公平竞争;政治上引入矛盾,叫监督、约束或制衡;都是相对理性、理智的表现;被动地陷入矛盾是缺乏哲学智慧的表现。
       掌握该法则,有意识和目的地积极寻求和发现对立面,甚而适宜地培植壮大对立面,使整体获得平衡、和谐、安定、繁荣,是智慧的体现。譬如,科学与宗教,资本家与工会,政府与开放媒体等等,看似相对立的事物,其实维持着更大的平衡(统一)。当下的中国,虽然科学化程度不低,却出现“易粪而食”的状况,即是与缺乏真正的宗教道德信仰有关。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为每一个个体提供释放正能量和精神升华的空间,正能量的释放应该由担当人性意义的政治制度来负责,而精神升华则必须由真正的思想家和宗教家来承担。如若不然,就极易导致政教合一,政治利益绑架精神灵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一极打破某种平衡,导致社会极度物化、平庸化、僵化,缺乏灵性。
       人类如果仅仅是活在舌尖上(食欲)和裤裆上(性欲),那么,无论物质条件多么优越富庶,而缺乏精神灵性,那么,这个社会都无异于黄金猪栏或钻石猪栏(高尔基),人人都脱离不开低级趣味(毛泽东)。
       毕竟,一个人不仅仅是生物(动物)意义上的人,家庭(伦理)意义上的人,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人,政治(国家)意义上的人,还应该是全球意义上的人,宇宙(天民)意义上的人,普遍(永恒)意义上的人,独特意义上的人,纯粹(自性)意义上的人。
       人类不愿意接受矛盾的另一出路在于,就是修学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至理智世界(柏拉图《理想国》),也就是说进入圆觉(统一、不二、圆融)境界,而完全利他的道德境界则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途,都必须一步一步的付出,急不得,躁不得。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   用矛盾统一对语言文字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位
       谈哲学绕不开语言文字这个槛,所以,语言文字问题必然纳入哲学的视野。
      宇宙万有不是以语言文字的存在而存在的,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互通信息的工具之一,是人类现象的衍生物。既然语言文字作为沟通和表达的工具,就有必要对它的准确性、承载力、自身性质进行评估和定位。
       语言文字再加上图像、音声的配合,几近成了人类无法替代的信息交流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语言文字辅助人类极大地拓宽了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现代人更是深深的打上了语言文字的烙印,甚至已经浸入到意识和骨髓里:几句歌词、一段演讲、一篇文章、一本书可以触动人一个人的心理乃至生理,甚至可以影响一观念、一事件、一人生、一群体、一国度、一世界。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当清醒的看到:
     (1) 语言文字的指代和意会作用,是建立在共同认可、认识基础之上的,如若不然,纵然千言万语如同鸟鸣,汗牛充栋也是费纸,如同非专业人士看、听电报密码的感觉。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地球上千余种语言、百多种文字绝大多数是“密码”、是符号,不明所指。
     (2) 同一个物、事、理,有千余种语言发音、上百种文字符号来表达,哪一语音和符号是正确的表达?都可以说正确,也可以说都不正确。语音符号毕竟是语音符号,本来毕竟是本来,本不甚相干,都是人类人为的假设与方便。
       创造语言文字之初的本意就是用它来指代、会意,以便于沟通,也等于说一切语言文字本身都是譬喻,所以,语言文字即使堆积成山也逃不出譬喻的本质,而不会是实质;譬喻永远是在譬喻,真相永远是真相。
       但是,一旦语言文字与意识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语言文字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左右人类的思维和存在。究其成因是,学习语言文字之初,就在物、事、理与语言文字之间在人类的意识里建立了难以磨灭的生理、心理条件反射,以至于最后人类深陷其中,忘了来时的路。
       随着语言符号的滥用,现代符号学家认为,我们已经身处“话语讲述”而非“讲述话语”的时代!
       事实上,语言文字与其所指代的物、事、理在本质上本不甚相干,只是因为人类人为建立的语言文字与意识之间的反射才相干。举例来说:口发“火”音,嘴应被烧;“火”字在书,纸应被焚;说“饭”之时,腹应能饱;口发“水”音,应能止渴;这可能吗?
       如实、实相与语言文字之间有两道障碍永远不可逾越:一  如实、实相与意识体所处的境界之间的障碍;二  意识体所处的境界与语言文字之间的障碍。
       佛经载,别教三地菩萨即能现观自他一切善知识为众生说法时,法音之宣流,虽有所说,皆如戏论,非真实义。唯籍言说相,开示众生悟入,非为戏论诤胜而说诸法。
       正因为如此,每一位智者,在教诲之时,必定对自身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评估和说明。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首先对语言的局限性进行了定位;又强调: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言一字未说,就是避免众生为语言文字所误。
       所以,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不是道,只是方便、工具;弄清语言文字与其所指代的事实真相具有相异性,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观察世界,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对待世界,更不是用理论教条来审查世界。
       当然,语言文字的功用也绝对不能埋没;对于人类而言,真理非语言不便传递,但语言终究非是真理,真理是事实本身。正所谓:以指指月,指终不是月。
       图像当然也是虚拟所成,但是由于它们反射或发射光波近似于人类所认可“实物”的光波,所以具有仅次于实物的迷惑性,比语言文字的迷惑性更大;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说:让一个精神病人看白墙也比看电视强!
     《道德经》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客观地说出了一个科学事实:眼、耳看到和听到的有限东西,障碍了人类进一步接收更为广阔和无限信息的可能,以至于说世界的本来与真实面目。
       语言文字和图影的信息传播功能在现代被无限放大,让现代人不自觉地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虚拟(符号)世界里,乐之不疲,娱乐至死。
       本节的目的在于认清语言文字的两面性:有用性与无用性的统一;有益性与有害性的统一。
       由以上可知,任何一种学问研究到极致,都能展现矛盾统一(般若中道)这一宇宙法则!
       如果对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准确性、承载力、性质不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那么,谈论所谓的哲学、智慧,都无异于痴人说梦、梦中呓语;因之所撰的一切见解,要么是建立见,要么是诽谤见,绝少正见、智慧见。
       无言才是真言,无事才是真事!
                                              结语
       东方哲学是实证的、统一的、圆融的智慧,一切无内无外,一切注我,我注一切;宇宙万有没有不互联互融的单体单理,这恰恰是《易经》易理的信息互联、互通、同步的理论与实质基础。
       东方哲学既有方法论问题(能否离于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深度世界),也有宇宙实相(无趣、无生、无灭、无相、平等)的实质问题,终究是关乎智慧的问题。
       人类寻求终极真相、智慧,本身就是倒为因果,因为宇宙本身就是统一、圆融、全息的,这并不是人类目前靠思维、意识、经验(包括科学所得)所能认可和把握的。
       人类对于超越人世和净化心灵的渴望,必须由东方智慧来提供和满足,因为,这些资源在中华大地最为丰富,在这方面,中国必须对人类有所作为和贡献。

主题

0

回帖

2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8: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译设备不好用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11:53 , Processed in 0.0360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