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0|回复: 1

历史上的畸形政权——李武政权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2567
发表于 2011-5-10 1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唐载初元年九月(690)自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到先天二年(713)七月唐玄宗李隆基剪除太平公主,这前后二十四年之间,中枢政局始终动荡不稳定。推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建立过一个以李氏居虚名、以武氏掌实权的畸形政权“李武政权”。抓住这一点来观察这段历史,许多问题便很容易理出个头绪。  
    
一 武则天创建李武政权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性的皇帝家天下,只可能存在一家一姓的政权,像唐朝就是李姓的李唐政权。武则天改唐为周,这个周朝照例应是武姓的武周政权。但武则天不是男性,而是从唐朝的皇后、皇太后变成周朝皇帝的,她的亲生儿子姓李不姓武,姓武的最亲不过是她的内侄。让姓武的内侄做继承人建立清一色的武氏政权呢,还是依旧叫姓李的亲儿子做继承人让李氏政权延续下去?这一点让女皇帝遇到了无前例可援的新问题。  

  武氏家族当然希望武则天把本家族的人作为继承人。这看上去也满有理由:武则天费尽心计实现了改唐为周的目的,皇帝位置日后不传给姓武的岂非前功尽弃?但另一些大臣却不这么主张,他们替武则天本人打算,认为传姓武的内侄不如传姓李的儿子。《通鉴》卷206圣历元年(698)二月记载狄仁杰曾这样地劝说武则天: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继承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原来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要变成鬼,而鬼还得有人祭祀,让鬼吃血腥的东西,叫做“血食”,否则鬼饿起肚子来也不好受。但古人又认为,只有亲儿子、亲子孙的祭祀,鬼才能享用。譬如武则天,让自己的亲儿子继承做皇帝,那她就能以先妣的身份,名正言顺地进李家的太庙享用血食。否则,让武家的内侄继承做皇帝,那武则天作为皇帝的姑妈可进不了武家的太庙,她死后就有不得血食做饿鬼的危险。所以,作为亲信大臣的狄仁杰要这么劝说武则天。另两位曾受武则天宠信的臣子李昭德、吉顼,也都这么向她劝说。武则天尽管十分厉害,可总是个封建社会里的人物,头脑里摆不脱那套迷信货色,在做了现实生活里的皇帝之后,还不得不考虑到身后能否血食的大问题。于是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合二而一的办法,即皇帝位置还是传给姓李的亲儿子,而实权则由武家的内侄来掌握,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李武政权”。  

  具体的揩施有这么一些:(1)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生有四个儿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贤都死了,老三李显即唐中宗,在高宗死后做过两个月皇帝,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改立老四李旦即唐睿宗做皇帝。武则天自己称帝后,把李旦降称“皇嗣”,到圣历元年九月实行建立“李武政权”的新措施,把李显召回来重新做继承人皇太子,封李旦为相王。(2)武则天称帝后便封内侄武承嗣为魏王,内侄武三思为梁王,还有十二个堂内侄都封为郡王。武则天先叫魏王武承嗣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也就是做宰相。武承嗣因争当皇太子失宠罢相死去后,又叫梁王武三思检校内史做宰相,让武家的代表人物把持中枢实权不放。(3)武则天让武、李两家继续联姻,叫堂内侄武攸暨娶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武三思的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内侄孙武崇训娶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武承嗣的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内侄孙武延基娶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内侄武承业的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内侄孙武延晖娶李显的女儿新都公主,有意识地把武、李两家融合成一体。(4)武则天还怕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关系弄不好,叫他们“立誓文于明堂”,也就是叫他们发誓合作下去。  
    
二 张柬之发动宫廷政变  

  神龙元年(705)正月,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张柬之、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崔元?、禁军长官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己等利用禁军发动宫廷政变,逼武则天下台,立皇太子李显为皇帝。武则天于当年十一月去世。这是不是表明“李武政权”的破裂?不是的,因为这次政变的矛头本来不是针对武则天,而是针对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  
   
  封建社会里男皇帝有大群的后妃,女皇帝来个把男宠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武则天早先的一名男宠、出身下层社会的薛怀义,尽管作恶多端,但不影响政治大局,被武则天玩厌后缢杀了事。这时的张易之、张昌宗可不一样了,他俩是高宗时宰相张行成的族孙,世家大族出身,政治活动能量远非薛怀义之流可比拟。据《旧唐书》卷87张易之、张昌宗传记载,神龙元年正月政变后,“坐二张窜逐”的就有“朝官房融、崔神庆、崔融、李峤、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等……凡数十人”,此外亲附二张有据可查的还有李迥秀、杨再思、苏味道、韦承庆、韦嗣立和吉顼,其中李迥秀、杨再思、苏味道、李峤、韦承庆、韦嗣立、房融在这个时期还都充任过宰相,足见二张在“李武政权”之外已形成了另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形成后便很快地和李、武两家发生矛盾。神龙元年政变的前四年大足元年(701),武则天的内侄孙兼孙女婿武延基、武延基妻兼武则天的孙女儿永泰公主、武则天的孙儿邵王李重润(平反后追赠为懿德太子的那一位)在一起议论二张,事情泄漏出去,张易之向武则天控诉,武则天便勒令武延墓、永泰公主、李重润统统自杀。过了两年即长安三年(703)九月,二张又诬告宰相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把他们流放到岭南,而这个高戬又正是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之所爱”。这都说明二张这股势力已一再危害“李武政权”的成员。“李武政权”为自身打算,怎能不来个反攻?神龙元年正月的政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试看《旧唐书》卷109李多祚传所说:  

  张柬之将诛张易之兄弟,引多祚将筹其事,谓曰:“将军在北门几年?”曰:“三十年矣。”柬之曰:“将军击钟鼎食,金章紫绶,贵宠当代,位极武臣,岂非大帝(高宗李治)之恩乎?”曰:“然。”又曰:“将军既感大帝殊泽,能有报乎?大帝之子见在东宫,逆竖张易之兄弟擅权,朝夕危逼。宗社之重,于将军,诚能报恩,正属今日。”多祚……遂与柬之等定谋诛易之兄弟。  

    可见政变的本来目的是要剪除二张。而政变的参加者据记载有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武三思,包括了李、武两家全体头面人物,在力量对比上占了优势。因此,张柬之等乐于发动,禁军首脑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乐于参加,而政变也就顺利地成功。

  至于逼武则天下台,则并不是这次政变的本来目的。因为李显被武则天迎回当上皇太子后,进一步继位当皇帝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此时武则天已是82岁的高龄,还得了重病,住在寝宫里整月不和宰相见面,眼看过不了多久就将驾崩。只要除掉二张这个危险因素,李显很快就平稳地即帝位,何必对武则天动用武力?这样不仅会背上威逼生母的恶名,而且还容易引起武氏家族的疑忌。张柬之等在杀掉二张后乘势威逼武则天下台,让李显立即做皇帝,实在是贪拥立之功,想使自己也形成一股新势力。而唐代在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高宗李治剪除之后,多年来没有再出现过宰相左右中枢政局的事情。现在张柬之等硬要这么干,自非“李武政权”之所能容忍。这年五月,张柬之等五人便以封王为名被罢掉宰相职务;第二年统统被贬逐去南方,终于被杀害。      

三 所谓韦后乱政  

  李显恢复唐朝以后,做了六年皇帝,庙号中宗。这六年中,皇后韦氏颇事干政,《通鉴纪事本末》就把这段历史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合编为一个题目,叫《武韦之乱》。旧史多认为这是中宗昏庸所致,其实不然,这时期的政局只是“李武政权”的继续。  

  先看旧史所说韦后等人的恶迹。除掉侈靡淫乐、卖官鬻狱等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司空见惯者外,如《旧唐书》卷51中宗韦庶人传所说:  

  〔中宗〕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官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时侍中敬晖谋去诸武,武三思患之,乃结上官氏以为援,因得幸于后,潜入宫中谋议,……于是三思骄横用事。……后……欲宠树安乐公主,乃制公主开府,置宫属,太平公主仪比亲王。  

    又中宗上官昭容传说:  

  昭容名婉儿,……有文词,明习吏事,……自圣历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

    武三思传说:  

  初,敬晖等立功后,掌知国政,三思虑其更为己患,而令其子崇训因安乐公主构诬敬晖等,并流于岭表而死。自是三思威权日盛、军国政事,多所参综,敬晖等所斥黜者,皆能引复旧职,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法。……中宗寻又制:武氏崇恩庙一依天授时(武则天改唐为周时)旧礼享祭,其昊陵、顺陵并置官员皆三思意也。  

    以上这些无非说明此时虽是李家的人在做皇帝,武家的人仍掌实权,这正是武则天当年安排好的“李武政权”在登台继续表演。“百官复修则天之法”以及武氏崇恩庙的享祭,于武氏先人昊陵、顺陵设置官员,在武氏家族和甘当名义上皇帝的中宗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官婉儿掌制命,在武则天时已如此。她每下制敕多推尊武氏,也只是遵循武氏必须掌权立威的原则,和她与武三思淫乱与否并无关系。武三思本是武承嗣死后武氏家族的首席代表人物,在“李武政权”中本有职掌大权的资格,并非由于他和韦后或上官婉儿淫乱才能窃取权力,更不是由于惧怕敬晖等宰相危害自己才需要取得权力。韦后小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小女儿太平公主之所以有特殊权力,也并不依靠韦后或其他人来宠树,而是因为太平公主的丈夫是武攸暨,安乐公主的丈夫是武崇训,她们既是李家的公主,又是武家的外甥女和儿媳妇,在“李武政权”中有其重要地位。《旧唐书》的记载原本于武氏家族和韦后彻底倒台后编纂的国史,其中自必对武、韦多加丑化。现在透过这些丑化的词句来看其真相,实在不过如此!  

  对这样的“李武政权”,中宗李显是没有异议的,韦后在前期也是全力支持它的。但有些李氏家族的人感到它对自己有威胁,想去掉武氏由李家来独掌。中宗的第三个儿子、非韦后所生的李重俊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在神龙二年(706)七月立为皇太子后,受不了武三思、武崇训、安乐公主的欺侮,在神龙三年(707)七月利用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宫廷政变。这次政变只凭李重俊个人加上与他并无渊源的部分禁军,却想去掉整个武氏家族包括和武氏家族休戚相关的韦后在内,自然是寡不敌众。结果虽然斩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但在韦后、安乐公主以及中宗李显的反击下终于失败,李重俊、李多祚等都被杀死。  

  但武三思、武崇训之死毕竟削弱了武家的力量,客观上给韦后造成了机会,使她不再知甘于做一个“李武政权”的成员,而要想模仿婆婆武则天,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个韦氏政权。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中宗第四个儿子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让堂兄“韦温总知内外兵马,守援宫掖;驸马韦捷、韦濯分掌左右屯营;武延秀(安乐公主的新夫、武承嗣的儿子)及温从子播、族弟璿、外甥高崇共典左右羽林军及飞骑、万骑”(《旧唐书》韦庶人传)。要说韦后乱政,这时候才真正说得上。  
    
四 李隆基结束李武政权  

  唐玄宗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通过两次宫廷政变结束了“李武政权”,把权力全部收回到李氏皇室手里。  

  第一次宫廷政变是在其伯父中宗李显死后十八天,景龙四年(已改元为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晚上,李隆基事先联络好禁军主力左右万骑营的营长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带领万骑营杀进宫禁,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加上上官婉儿统统被斩杀,韦家掌权的韦温等人及其党羽也统统被处死。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做了皇帝,改元景云,成为历史上的唐睿宗。

  这次政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李隆基联合了武氏家族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和其前夫薛绍生的儿子薛崇简与李隆基一起行动,形成了李家的代表人物相王李旦和李隆基父子,加上武家的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儿子薛崇简来对付韦后、安乐公主的格局,在力量对比上处于优势。至于太平公主一伙之所以愿意和李旦、李隆基父子合作,则是由于安乐公主和他们之间有矛盾而且已尖锐化。如《通鉴》卷208景龙元年八月所说:  

  安乐公主及兵部尚书宗楚客日夜谋谮相王,使侍御史冉祖雍诬奏相王及太平公主,云与重俊通谋,请收付制狱。  

    说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李重俊通谋闹政变,当然不是事实,否则李重俊有这两支势力的支持就不会失败得那么惨,所以中宗当时也没有认真追究。但安乐公主想置太平公主和相王于死地则已十分明显。李隆基因之而拉拢太平公主一起闹改变,太平公主怎能不入彀中。  

  这次政变成功后最大的得利者当然是李隆基。他在事成的第二天就进封为平王,第四天又以殿中监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比父亲李旦取代韦后所立李重茂当上皇帝还早一天。同年七月,李隆基被睿宗李旦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景云二年,711)八月,睿宗李旦内禅,传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旧唐书》卷7睿宗纪)。这自然是李隆基的势力不断膨胀迫使睿宗李旦不能不让位的结果。但成为太上皇的李旦仍能保留三品以上即宰相级官员的任免权和大刑狱的判决权,这又说明还有一股势力在给李旦撑腰,其首领即是李旦的亲妹妹、武家势力的最后代表者太平公主。《旧唐书》卷183太平公主传说:  

  公主频著大勋,益尊重,……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所言皆听,荐人或骤历清职,或至南北衙将相,权移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其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常元楷、李慈掌禁兵,常私谒公主。  

    实际上要继续以李氏居皇帝虚位,由代表武氏的太平公主来左右朝局,成为“李武政权”的延续。  

  李隆基自然不愿就范。好在太平公主的私党常元楷、李慈虽分任左羽林大将军和右羽林将军,但羽林军的主力万骑营仍掌握在李隆基手里,且宰相如前所说此时已不再成为左右政局的力量。于是,在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李隆基以皇帝身份主动地发动了宫廷政变,把太平公主的党羽统统诛杀,太平公主被赐死,儿子们也都被杀死,丈夫武攸暨上年病死了,免受一刀之苦。第二天,太上皇李旦下诰道:“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也就是说把权力全部交给了唐玄宗李隆基,从而结束了畸形的“李武政权”,清一色的李唐政权重新登台表演。  

  接着,在我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开元之治”,把大唐皇朝推上了空前繁荣兴盛的台阶。其所以能如此,当然有多种原因,而结束“李武政权”换来安定的政治局面,应是多种原因中很关键的一个。  

主题

0

回帖

255

积分

游客

积分
255
发表于 2013-3-28 0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唐自从李隆基开始走下坡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6:29 , Processed in 0.0303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