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0|回复: 6

周公营洛邑(成周)之研究(1)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71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71
发表于 2010-9-18 16: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公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先秦文献记载中,有三件事和他有关。一是周公作《尔雅》,二是周公营洛邑(成周),三是周公制作礼乐制度。用现代学术观点,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的标志就是:文字、社会制度和城堡。因此从这三点可以说:周公开创了华夏文明时代。而后人视之为历史伟人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本文重点讨论历史上记载的周公营洛邑问题,并欢迎大家善意拍砖。
    一、西周时期的“邑”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邑”是西周时间的农业公社。珀弓坛友的观点“邑”是农业聚落,我认为他定义的很准确。总之,“邑”具有明显的生产和经济特征,而“城”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在大多数先秦及秦汉文献中提到的食邑、采邑、汤沐邑这些概念中,也都反映出“邑”的生产和经济特征。因为“邑”类似现代的农民公社,即是行政区划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当时,农业人口都在邑中生产和生活着。在邑之外,是包围着邑且比邑面积大得多的非农业区,这在历史文献中称之为“野”,在这些非农业区中,生活着从事采集和渔猎的部落即称之为“野人”。
      由此谈到西周的所谓疆域,不是象我们教科书上画得那种一片片的领土,而是象海洋中的孤岛一样,一个个小的农业区,在这些小农业区之间,是大量的森林、沼泽、湖泊、山脉等非农业区域。
    而且我们现在大部分农业发达地区,即几大平原,在西周时期,由于还处于石器生产工具时代而没有得到开发,还不适农业。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上,适合农业的就是高原、丘陵、山脉的边缘(与平原交界处)以及它们之间的盆地(如关中盆地)等地势较高的地区。
    而在“邑”这一农业公社中进行农业生产的,就是氏族集体劳动。至少在西周时期,氏族内部还没有进行阶级分化,基于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和观念还没有形成。在邑中会有奴隶参加劳动,但应该是战俘或从附近野中抢掠来的人口充当奴隶,当时还没有在氏族内部分化出奴隶阶层来。而支撑我这一观点的证据就是西周时期的姓氏制度。

主题

0

回帖

71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6: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公营洛邑(成周)之研究(2)

二、西周时期的姓制度
        当有人问:周武王和周公姓(相当于英语的familyname)什么?很多教科书都会答他俩都姓姬,周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而历史事实是“他俩没有姓(familyname)”,只有名。在同为周的氏族内,氏族成员无论男女都是没有现代社会中的姓(familyname)的。因为同一氏族内部,不需要再用姓(familyname)来区别。只有氏族中女性嫁到另一个氏族中后,该女性才有姓。如果是周族的,都叫某姬。其中,如果是周王室的嫁女叫“王姬”,如果是诸侯的嫁女在姬前称诸侯所封国名,如“蔡姬”、“郑姬”,同样的,还有“齐姜”、“申姜”,表明她们分别是另一个氏族不同封国(齐国和申国)的嫁女。
        从历史文献中提到的嫁女之姓看,当时华夏境内只有姬、嬴、子、妫、姒、姜、女曼等几个可数的氏族。用现代视角看来,他们人数虽少,但构成了华夏民族以及华夏文化的主体,也是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西周的姓制度可以看出,既然在同一氏族内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姓(familyname),那就不存在私有财产(包括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界定。氏族内部实行的仍然是氏族公有制,至少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以个人、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
        我这里讨论西周姓制度的目的在于论证周公所处时代甚至整个西周时期,基于石器和骨器为生产工具的社会还很落后,还处于氏族公社社会阶段,上层建筑也很粗糙和质朴,所以是不存在那些后代文人和史家所描写想象的宫廷斗争的。
        补充:文中提到的姓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如“赵钱孙李”的姓,相当于英语中的familyname,和西周时的姓是不同含义的。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3980
发表于 2010-9-18 17: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邑供养城,城容纳商,基本的经济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要是《帝国时代》系列游戏能考虑不同民族起始的的经济制度,就好玩多了 [s: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6626
发表于 2010-9-18 17: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姓的。姓就是部落名。

主题

0

回帖

5797

积分

游客

积分
5797
发表于 2010-9-18 19: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是不存在那些后代文人和史家所描写想象的宫廷斗争的

祇要有生存威脅,是人都會迫不得已鬥爭下去的。
就別提那紅果果的二王了。

主题

0

回帖

71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2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公营洛邑(成周)之研究(3)

三、周公营洛邑的目的
        洛邑是西周时期众多邑中的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邑,而且是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仅有生产的功能,还具有仓储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本节讨论基于后一功能周公营洛邑的目的。  
        从诗经与史记等传世文献记载看,周灭商后,并没有关于周族向洛邑所在伊洛平原大规模移民的记载。周公建成洛邑后,也未见同样的记载。
        那么在洛邑这一超大型的农业公社中担任主要劳动力的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商族的部分战俘和遗民,作为奴隶在使用。史料也有关于周将殷俘、庶殷迁往洛邑的记载。
        同时,从先秦史料看,由于洛邑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伊水、洛水、黄河、汾水的交汇的天下“大凑”,即物流中心和粮食物资仓储基地。正如周公所说,方便四方的贡物运送。
        洛邑作为生产基地,同时又仓储基地和物流中心,其作用也就是周公营建的目的只能是供应支撑驻军庞大的开支,这支驻军在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均有记载,即成周八师。这支部队是由周族人组成的职业军队,有点类似后代的驻防八旗。
        由此可见,周公营洛邑,带有明显的军事殖民色彩,在东部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即商族战俘及遗民以奴隶的身份从事农业生产,供养附近驻扎的周族职业军队并为这支军队的出征提供后勤补给。这一局面有点类似五胡乱华时期中国的北方,胡人从军,汉人务农的社会分工。

主题

0

回帖

71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09: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公营洛邑(成周)之研究(4)

四、洛邑和成周辨析
        史学界有一种把洛邑和成周视为一个事物两个名词的观点。但本文赞用李峰博士的观点,即洛邑和成周是靠近但功能不同的两个事物。
        从成周的成字看,从戈,由此推断成周应该与洛邑的生产和经济功能不同,而是具有明显的军事职能。我的观点是,成周就是洛邑附近的类似军事要塞的城堡。
        从成周的“周”字看,和西部的宗周是一个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周族的政治中心,也可直接叫首都。我的观点是成周是周族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侧重于军事功能;而从宗周的宗字看,宗周作为周族的政治中心侧重于祭祀功能。这成周和宗周的职能也恰恰就是周族王室两大重要职能相吻合,即史载的“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即周族王室的宗教凝聚职能和军事保护职能。
        从以上分析,成周与洛邑应该相距不远,在面向东方,洛邑作为后方应该在成周的西侧,成周则在洛邑的东侧应该更靠近后世成皋、荥阳等军事天险。在经过辨析后,后世考古工作者想在洛邑之处发掘出具有军事功能的城址来,当然是徒劳的。
        五、周公营洛邑的历史意义
        周公营洛邑之所以被后世视为重要历史事件,在于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洛邑和成周的营建工作是与周公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建立基于礼乐的分封制密切相关联的,是分封制这项政治制度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没有洛邑和成周的营建,就没有成熟稳固的西周分封制度。这一观点我还将另一个专题中讨论。
         周公营洛邑的第二个历史意义在于,完善了强迫被征服氏族成员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模式。这应该是中国奴隶制的滥觞。在此之前,氏族之间的冲突结果,由于生产的落后,征服者要不是就对被征服者屠杀灭绝,要不就是强迫被征服者纳贡,却无法直接统治被征服氏族,周公营洛邑和成周,则发明了或者完善一种直接统治被征服氏族的社会模式
而这种兵农分离,使用战俘或遗民奴隶的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了征服者氏族内部的阶层分化。是东周时期社会变革,私有制产生的内因。
        周公营洛邑的第三个历史意义在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作为军事物资仓储物流基地的洛邑,也逐渐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为作为民用物资仓储物流基地,直接导致了洛邑地区成为东周时期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并且也影响了这一地区人民的意识形态,即重工商而轻农的思想。这一思想在苏秦的言论记载中有论述。
        六、小结
        在研究周公营洛邑的过程,我意外的发现一个我作为中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现象,就是放眼全球,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世界各大文明的进程中,基于渭河关中盆地和伊洛平原的华夏文明还相对很落后。
        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周族(姑且暂这么称呼)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才刚刚由周公从蒙昧时代带进文明时代。在华夏大地才刚刚露出文明的曙光。(注:不是文化的曙光,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普遍存在了,诸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作为华夏文明的普罗米修斯,周公的历史地位之高就在于此。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乃至之后的500年里,以周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还处于氏族公社晚期。生产工具还以石器和骨器为主,铁器还没有在生产中使用。基于个人、家庭和家族的私有制还没有形成,同一氏族内部,阶级还没有分化,氏族还没有瓦解。
        而这一切,周公是看不到了,这一切将在500年后随着另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的出现而出现。这个人就是孔夫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9:53 , Processed in 0.0333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