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秋霜孤雁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4580
发表于 2008-10-7 19: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将于10月8日上午举行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将于10月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四套、第九套、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新闻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汉语普通话、英语,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将现场直播大会盛况。全国各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将同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节目。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4580
发表于 2008-10-8 11: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z灾区共排查出129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 王立彬)截至目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共成功排查出129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已纳入当地群测群防体系。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7日在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总结表彰会议上说,在地震使灾区群测群防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将恢复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作为灾区防灾避险重要的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全力恢复受灾地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目前,地震灾区排查出的129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已纳入当地的群测群防体系,并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向受威胁群众发放了防灾避险明白卡。

    徐绍史说,目前地震灾区群测群防体系已经恢复。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群聚居地安全,四川省开展了5000多个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涉及安置人数167万多人。排查出不适宜安置点近700个,涉及安置人数70万多人。陕西省对排查出来的威胁人数多、危害严重的14个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安排经费910万元开展应急处置,以确保学生安全。甘肃省对排查出的20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提出变形动态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建议。

    据悉,由于各项防灾措施比较到位,虽然地震灾区余震不断并出现多次强降雨,但未因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群死群伤。9月23日至24日,成都、广元、绵阳、德阳、雅安、眉山等地普降大至暴雨,最大降雨量达到429毫米。暴雨诱发山洪和大量地质灾害,由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监测预警,绝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人员伤亡。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4580
发表于 2008-10-8 11: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全面部署启动汶川地z灾后城镇住房重建

新华社成都10月7日电(记者 杨三军)7日下午,四川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城镇受灾群众住上符合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的永久性住房,实现家家有房住的目标。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城乡群众住房毁损严重,此前,灾区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的补助政策已经明确,恢复重建正在进行。为加快解决房屋因灾毁损而无房可住的城镇居住房问题,根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文件要求,四川省政府日前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

    《方案》中明确,住房毁损(指住房倒塌或严重破坏不可修复)导致无房可住的城镇受灾家庭,可享受资金补助、建房税费减免优惠和房价政策性优惠等补助。其中,资金补助通过现金发放方式实施,标准为户均2.5万元,符合补助条件的每户受灾家庭只能享受一次。

    《方案》特别规定,城镇低保家庭中的“三无”家庭,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助养人)的家庭,住房因灾毁损的,由地方政府提供40平方米左右住房供其终身免费居住,不再予以资金补助;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孤老、孤儿、孤残)不单独重建住房和资金补助,通过纳入福利院、敬老院统筹解决,省财政按人均3.5万元的标准补助给福利院、敬老院。

    根据四川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总体要求,各地将在重建规划指导下,建立健全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机制,优先安排受损住房除险加固,大力推进安居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鼓励受灾居民原址重建住房,促进住房市场发展,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方案》中明确,灾区市(州)、县(市、区)政府是灾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的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四川省政府要求各地将这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住房工程质量;保障建材物资供应并加强价格监管;严格资金管理,保证资金补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4580
发表于 2008-10-8 1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弘扬抗震精神 共建美好家园

新华社评论员:弘扬抗震精神 共建美好家园
——写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前夕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新华社评论员) 金秋10月,一大批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集体和模范,将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表达了灾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
    历史将永远记住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发生在中国腹地四川汶川县的一场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震区数千万同胞的安危牵动了中南海,牵动了13亿中国人的心。
    “灾情就是命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总动员令,号召各部门各地区“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从那一天起,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谱写了人类抗灾史上的一曲壮歌。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在什邡市蓥华镇废墟上的宣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多难兴邦”,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临时教室黑板上写下的大字,就是全国人民的坚定信念。抢险救灾第一线,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共产党员勇挑重担,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景令人肝肠寸断,一个个舍己救人的英雄令人无限敬仰,一声声自强不息的呐喊令人心潮澎湃,一份份慷慨无私的捐助令人热泪盈眶。巨大自然灾害面前,神州大地闪耀着互助友爱、扶危济困的人性光辉,涌动着爱的暖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一次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非灾区人民无私支援灾区的团结互助风尚、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让国人感动,让世界惊叹!
    让我们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凝结的伟大民族精神,永远谨记抗震救灾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是全国人民血脉相通、心手相连。“团结就是力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最生动的展现。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倡导团结友爱风尚,不仅在遇到重大灾害时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守望相助,把和谐社会建设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抗震救灾中,最令人感佩的是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巨大悲痛投身于抢救生命战斗的灾区人民,是拖着重伤的肢体在废墟下等候救援时仍不忘安慰救援人员的孩子们,是在道路阻隔、通信中断的环境中毅然决然向重灾区挺进的子弟兵,是在余震不断的帐篷医院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弘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不仅在面临灾难和危险时抱定必胜的信念,用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而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坚守信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崇高的目标迈进。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中,最能凝聚人心的是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中央一再强调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到救援现场勇士们肩扛手刨扒开废墟救出一个个垂危的生命,再到举国为死难同胞哀悼3天,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在重建家园中尊重科学,则使人们对灾区人民的未来充满期待。弘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就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回顾这场抗震救灾斗争,我们深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800多亿元,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近600亿元,对口支援省市承诺援建资金277亿元,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所需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成为战胜这场严重灾害的基本保障。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的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它启示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有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多难兴邦。在这个自然灾害丛生的星球上,天灾难以避免,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却可以创造奇迹。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集中体现。面对未来的多重挑战和崇高使命,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方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4580
发表于 2008-10-8 11: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锦涛参观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10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主题

0

回帖

5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5
发表于 2016-11-20 05: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地震姜常宏,求传播?!!    http://t.qq.com/jiangchanghong20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6:24 , Processed in 0.0295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