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7|回复: 3

孟加拉大饥荒: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灭绝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475
发表于 2016-2-6 08: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讨厌印度人。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象兔子。”

  -- 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政府执行严厉的经济政策,并不同情印度人民。在英国的统治期间,印度遭受了无数次严重的大饥荒,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孟加拉大饥荒是1770年。随后发生了发生严重饥荒的年份在1783年、1866年、1873年、1892年、1897年,最后一次饥荒是1943-1944年。

  以前的印度统治者如果一出现饥荒,会迅速采取措施应对灾难。而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大多数饥荒是由于季风延迟以及英国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他们并不关心到饥荒导致的严重破坏。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饥荒对税收带来的影响。




  首次大饥荒发生在1770年,当时情况相当严重。这场大饥荒从1769开始到1773年结束,造成1000万人死亡,比二战期间被大屠X杀的犹太人还要多几百万。这场大饥荒让当时孟加拉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John Fiske在他的《未见的世界》一书中写到: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死亡人数要比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期间,印度人民被征10~15%的税。这些钱部分用于供养统治阶层,也有部分用于设立安全基金,用于预防来年收成差出现灾荒。

  根据1765年签订的《阿拉哈巴德条约》,莫卧儿王朝的沙阿拉姆二世皇帝将收税权授予东印度公司,英国将税收增加到50%。印度农民甚至没有意识到税收易主了。他们仍然相信税收交给了他们的皇帝。

  收成每年有好有坏,这个很正常也很常见。这就是交税之后有点结余对于他们的生计是如此的重要。1768年收成较差,而原来的安全基金已经不复存在,而次年又出现了可怕的干旱,饥荒主要发生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但也涉及奥里萨邦、恰尔肯德邦等地。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孟加拉的Birbum和Murshidabad。成千上万的饥民急于寻找食物,最后都死于饥饿。呆在原处意味着死亡。大x片的农田被抛荒。田野杂草丛生,成了深不可测的丛林。




  而在先前,每当出现饥荒的前兆,印度的统治者会减免税收并给予一些援救措施援助灾民。而英国殖民地统治者忽视饥荒警告,1770年大饥荒终于爆发。1771年开始大规模的死亡。而在那一年,东印度公司反而把税增加到60%用以弥补征税人口的减少。劳动人口越少导致产量越少,意味着收越少。而那些在饥荒中幸存下来的农民反而被迫支付两倍的税收,以确保英国财政部的收入不减少。

  从莫卧儿王朝统治者接手孟加拉后,英国殖民者推行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这些都是为了出口。原来种植水稻和蔬菜的农民现在被迫种植靛蓝、罂粟等经济作物,虽然市场价值高,但却不能解决食品短缺。饥荒之下,没有可替代的食物。干旱接二连三。种植品种单一导致了灾难性后果。统治者对饥荒没有任何积极的应对措施。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东印度公司在1771年大饥荒那年的收入反而要比1768年要高。




  当年孟加拉的饥民并不知道,这只是无数饥荒的第一次,完全是因为商业利益而引发的人祸。这些饥荒都非常严重,但是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3年,当时有三百万人死亡,幸存者以食草甚至食人肉为生。




  英国领袖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从战争狂人希特勒手里拯救了欧洲,但对于饥饿的孟加拉民众他却是毫无同情心甚至大发雷霆。本应该供应给孟加拉的医疗援助和食品被他随意转移到欧洲。有一次他说:“有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德里政府发出了一封电报描绘了当时灾难的可怕情景和巨大的死亡人数。丘吉尔的唯一反应是:“为什么甘地还没有死呢?”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475
 楼主| 发表于 2016-2-6 08: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和印度彼此推诿孟加拉大饥荒的责任;
孟加拉大饥荒的“基因”没有因为印度独立而消失;
阿马蒂亚森“大政府紧急救济,避免公有制导致的贫困和饥荒”的设想;
茅于轼对市场经济消灭饥荒和粮食危机的理解更优于阿马蒂亚森;

英国人从来不承认,对印度几次大饥荒负有责任,(试问对爱尔兰大饥荒,又承认过责任吗?),因为此前两次是东印度公司搞的,不能把一家民企的“生产事故”算到英国(王,国会)身上;而第三次负责孟加拉地区内政的是国大党自已!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理性和自由》 里悲天悯人,开出一长串“人权吃饭权利的大菜单”,意思仍然是大政府要更多的权,才能对人民负责。

饥荒责任成了推诿!当领导的都会有各自的理由,只有老百姓是不该活的。古今中外的公有制,莫不如是。印度在二战的生命损失,绝大部分“阵亡”在孟加拉的大饥荒里;更妙的是当时不缺粮食!印度还往欧洲盟国(英国本土)运粮食!凡是饥荒发生的地方,饥荒过程中的粮食必定是外流的,从爱尔兰到毛灾一直到埃塞俄比亚,莫不如是;也可以算得上是“饥荒定律”。所以别怪印度限X制农产品出口。

但是(土地包税人+欠税资助人制度=行政垄断=强烈的土地兼并),同样的行政垄断也必然存在于保留该制度的社会的其他行业,即印度和孟加拉“贫困和饥荒”的社会机理依然活跃,不会因为表面上的政权交接而避免饥荒和贫困的发生,而只会因为赈灾的及时而减少饥荒的生命损失。类似于奥巴马果断干预金融危机,不能避免凯恩斯主义下的滞胀和贫富分化,但避免了金融Charter们的倒闭。

阿马蒂亚森非常客观的盘算了一笔小帐,那就是政府要避免危机而开设的粮食储备、赈济,所需成本是很低的。换言之,粮食危机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一次饥荒是因为缺少粮食造成的,每一次饥荒都是因为粮食的分配没有到达每一个人的身上,而造成的。因此政府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已治下的任何饥荒推卸责任;因为无论如何贫困,要避免饥荒死亡的发生,只需要一点点的成本!基X督教会也做到了。

阿马蒂亚森在为印度多次大饥荒和印度农民长期营养不良痛惜时,非常自豪地指出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在民穷财尽之余,十亿农民个个骨瘦如柴,居然能避免再次发生大饥荒!乃是印度民主制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简直就是奇迹!神恩!——>相比英国人治下的饥荒,相比毛灾大跃进,的确如此!——>但如果搞的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印度大概并不需要什么“奇迹”。

只有理解印度独立后一直到《贫困与饥荒》成书的1980年,一直处于“大政府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才能理解阿马蒂亚森对饥荒原因的闪烁其辞。尽管茅于轼可能是阿马蒂亚森的崇拜者,但茅于轼对大饥荒机理的理解,比阿马蒂亚森更深刻;尽管茅于轼对“特权”的概念是混乱的,所指的不是Charter特权组织,而是指一些“警车开路,闲人亲避”的鸡毛蒜皮的封建礼仪;尽管那些的确让人讨厌。

阿马蒂亚森对民主避免饥荒的解释,认为是因为民主社会有言论自由,饥荒的发生会因为导致舆X论压力,严重损害执政者的声誉,因此政府会迅速行动;只要政府是大政府,有足够的权力,避免饥荒是很容易的事。《贫困与饥荒》出书的1980年是刚刚结束英甘地紧急状态下专x制(禁止出版和游行等一切),人民党执政即将下台的言论开放期。(从这一环节看,阿马蒂亚森属印度后来改革开放的政治派别)

茅于轼在接受了阿马蒂亚森“饥荒从来都不是因为粮食不够”的结论,则更正确地放弃了“大政府的作为避免饥荒论”,而是直接指出了“市场经济下没有饥荒”,在明确“民主就是私有制”后,就会发现与阿马蒂亚森“民主社会(即使公有制)没有饥荒”明显不同。茅于轼进一步指出,饥荒的发生不是因为贫富的原因,而是因为粮食流通渠道不畅通造成的,是市场经济被政治垄断后,市场失效造成的。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475
 楼主| 发表于 2016-2-6 08: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加拉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富裕的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孟加拉;
孟加拉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迅速衰落

作为与中国的参照对象,印度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笔者曾经粗略介绍过印度的历史和现实政策。不过目前仅仅作为英国18-20世纪进程的外围地区,作简单的介绍,以说明英帝国在当时历史中的内部真实的处境。但是笔者仍然要重点强调一下,印度古代史的重心是孟加拉。因为孟加拉曾经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区,而现在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早在中国春秋晚期,本身就在孟加拉北部的摩揭陀,统一今天达卡一带的央伽时开始,孟加拉地区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孔雀帝国最后统一的地区就是西孟加拉的羯陵伽。此后一直到英国人占领孟加拉为止,孟加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洲际集散地和绵纺织业的中心,始终保持着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南印度到锡兰一带也是富裕的,原因却仅仅是作为联加罗马与孟加拉的海上通道。

中国西向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不是欧洲的罗马,而是近东的孟加拉。中国的产品经马六甲抵达孟加拉后,大宗销往印度市场,小额与孟加拉的出口品再打包后,沿海岸抵达南印度喀拉拉一带(当时是车腊王国),等侯一年一度的季风,再运往罗马,抵达东非的阿杜利斯(奥古斯都和提比略,都曾派兵远征该地,确保罗马商船待遇),再经罗马的附属国埃塞俄比亚的梅雷王国,经尼罗河运抵埃及。

孟加拉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当其时最富裕的地区,但却是次一档的富裕地区。宋朝的中国,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但是在麦迪逊的千年史中,人均GDP的评价仍然低于印度。当时是印度最主要的政治力量是孟加拉为主体的波罗王朝,而北部则是臣属于波罗王朝的拉其普特人王国,旁遮普以北就是阿拉伯人和阿富汗的穆斯林。

麦迪逊之所以评价此时的印度仍超过宋朝,原因就在于孟加拉的富裕。其富裕程度至少不亚于宋朝的宋杭,人口规模是苏杭的几倍之大。(当时的孟加拉是现在的几倍大)。麦迪逊是按假定的平价购买力的GDP计算的,超出宋朝的还有日本和越南等国。其实在麦迪逊的框架中,当时的宋朝仅比北方的金蒙等国富裕,在东亚也是比较穷的部分。

此处不是说麦迪逊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由此了解在国外学者的一般感性认识。麦迪逊的计算方法是有缺陷的,得出过分精确的数字,本身就很可笑。但是定性评价,宋朝时代的印度至少不亚于中国,而孟加拉的平均富裕水平超出宋朝,是比较中肯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孟加拉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工商业税收总是超出农业土地税收的地区。按今天东方帝国的标准,两千年前的孟加拉,就已经城市化了。

尽管孟加拉今天是世界上最贫困的,甚至似乎是世界上最无望的落后地区。但如果按照(富裕年限×富裕排名)的话,那么五千年人类文明史中,最富裕的地区冠军将是孟加拉!尽管这个最富裕的冠军,也是近代最经常闹饥荒的冠军。这就象世界杯足球赛,尽管乌拉圭队的两界冠军水分甚大,但好歹算是两界世界冠军。咱中国队呢?十年前的笑话,“跟东南亚劲旅争出线权”已经成了现实。

了解孟加拉的富裕,才能理解克莱武的名言:“富裕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我总共拿了二十万镑,今天我仍奇怪,为什么这么客气!”。就是这样一个孟加拉,在英国接管孟加拉政权后,却迅速地衰落了。仅仅是在普拉西战役后十几年,孟加拉饿死两千多万人;80年后,孟加拉本土的纺织品也要从英国进口了。孟加拉占有世界棉纺织品一半以上市场的千年好光景,一去不复返了。

主题

0

回帖

148

积分

QQ游客

积分
148
发表于 2016-2-10 10: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的很好,确实长知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8:11 , Processed in 0.0287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