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39|回复: 7

竹书纪年:周王室东迁之时曾经短暂分裂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8-1-18 12: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拉多纳刀锋    2008-1-17

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所生),申侯(申后之父)遂与缯、西夷戎狄联合,突袭周王室。由于幽王前面已屡次烽火戏诸侯,诸侯此次皆认为又是如此,故未及时相援;等到得知确切消息,幽王已被戎狄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掳,珍宝器物皆被戎狄席卷而空。
诸侯与申侯共立前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乃东迁。立王本不必多说,关键是东迁。周自武王灭殷成为天下宗主国,至此已近三百年;如果加上太公来到歧山之下,苦心经营这段开创时期,则近四百年。一旦弃之,诚非小事。那么周室为什么要东迁呢?一般认为是因为周室想躲避来自西方戎狄的直接威胁。一般认为,杀幽王的戎狄来自周室西面方向(当然亦有认为其来自其它方向者),而这正是东迁最大原因。随着周室东迁,从而导致了周王室内部分裂。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之《正义》注引“《汲冢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束晳云:案《左传》携王奸命,旧说携王为伯服,伯服古文作伯盘,非携王伯服立为王积年,诸侯始废之而立平王。其事或当然。”《汲冢书纪年》即通称之《竹书纪年》。
《左传》于此年之传曰:“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杜预注则曰:“携王,幽王少子伯服也。王嗣,宜臼也。幽王后申姜,生大子宜臼。王幸褒姒,生伯服,欲立之而杀大子。太子奔申,申伯与鄫及西戎伐周,战于戏。幽王死,诸侯废伯服而立宜臼,是为平王,东迁郏鄏。”这里伯服(伯盘)的最后命运出现二种说法,一种是与父王共死于骊山脚下;一种是活下来但被废。携王也出现二种说法:伯服与王子余臣。后世太史公作《史记》,并没有交待伯服下落,盖疑者存疑。同时史迁也没有记载此时周室分裂,二王并立之事;只说平王立,后东迁云云;《晋世家》亦无提及。
此次西周末东周初的二王并立事件,实是周王室历史上第一次分裂。之前王道微缺,昭王南巡不复,厉王为国人所杀等,都没有引起分裂。此次分裂也不是偶然,无非正统之争。显然另立携王者认为,太子伯服虽死,宜臼亦已被废,不能继位。如果其它诸侯支持其登极,那么虢公者自然也可以拥立新王。由此可见也有诸侯认为申侯之为叛国者,弑君者也。后世不乏此说。当然当时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最后携王见杀就是诸侯博弈的结果。不过从当时二王各自支持势力来看,平王一方远超过携王一方,前者胜出只是时间与方式的问题罢了。晋遂并携王之地,后来支持周平王的郑国也灭了虢国;至今留下二个著名的典故“唇亡齿寒”及“假途灭虢”。至于我们后人,既根本干涉不得古人之事,唯求少动干戈,于民少害为好;看来晋灭携,郑灭虢还是很轻松的——如果弱肉强食不能避免,那么还是让双方的力量对比越悬殊越好。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8-1-19 09: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太史公于分裂之事也是存疑,左传注者于此节,不知典出何本?分裂从逻辑上说,存在可能性很大。不知道太史公知不知道此史载,或是知道亦未录入?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12-28 09: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周室为什么要东迁呢?一般认为是因为周室想躲避来自西方戎狄的直接威胁。一般认为,杀幽王的戎狄来自周室西面方向(当然亦有认为其来自其它方向者),而这正是东迁最大原因。随着周室东迁,从而导致了周王室内部分裂。
----------------------------------------------------
杀死幽王的犬戎,其实是在嵩山山麓,而不是在周室西方。
和在成周之南的申国缯国很近,都在周室的东南方。
这样才能轻松的联合出兵,并在镐京东边的骊山杀死周幽王。

如果是犬戎在周室西方,封地在河南南阳的申侯如何越过周室,和1000多里之外的丰镐以西的戎族如何联络出兵?

嵩山犬戎是步行放牧的游牧文明,杀死幽王,劫掠镐京之后,很可能就地游牧。毕竟关中平原比嵩山山麓的自然条件要好得多。

支持平王的申侯鄫侯,封国都在河南,幽王见杀之后,平王和申侯一起回到河南申侯势力范围,由申侯,申国同姓许文公,以及申侯女婿郑侯在申国立平王。直到二十一年,携王被晋文侯所灭,平王感激晋文侯杀携王,又无力讨回故土,才迁往洛邑。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12-28 09: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
立平王于申的是申侯,许文公和郑侯。许文公和申侯同姓,都为姜姓。
郑侯(郑武公)为申侯女婿。

鲁国为山东诸国领袖,在平王东迁洛阳后对其置之不理。所以鲁侯立平王,应该是申侯伪托。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12-28 0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
-----------------------------------------------------
携地在丰岐。晋文侯觊觎河西之地,而出兵杀携王。

平王勾结外家弑父。比起携王更缺乏继位合法性。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12-28 10: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也有诸侯认为申侯之为叛国者,弑君者也。后世不乏此说。当然当时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最后携王见杀就是诸侯博弈的结果。不过从当时二王各自支持势力来看,平王一方远超过携王一方,前者胜出只是时间与方式的问题罢了。晋遂并携王之地,后来支持周平王的郑国也灭了虢国;至今留下二个著名的典故“唇亡齿寒”及“假途灭虢”。
-------------------------------------------------
平王的支持者,其实只有申侯,许文公和郑武公,都是申侯的亲戚。鲁侯应该是伪托。
如果平王能够获得多数多数诸侯的支持,那么他不能在申国待了十来年,直到携王被灭,才迁往洛邑。

晋文侯之所以灭亡携王,不是因为支持平王,而是觊觎携王所在的周室河西地。如果他支持平王,那么灭掉携王,也该奉平王回丰镐旧地。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12-28 10: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遂并携王之地,后来支持周平王的郑国也灭了虢国;至今留下二个著名的典故“唇亡齿寒”及“假途灭虢”。
-------------------------------------------
郑国在公元前767年灭掉的是位于河南荥阳的东虢国。这和当初立携王的虢公根本不是一家。

虢公的虢国,本来在陕西宝鸡,东周时迁往山西平陆(河南陕县东边,三门峡附近)。
这里距离郑国灭掉的荥阳东虢国,有五百多里的距离。

唇亡齿寒,假道伐虢,说的都是公元前655年晋国灭虢国的事,和郑国毫无关系。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12-28 1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太史公作《史记》,并没有交待伯服下落,盖疑者存疑。同时史迁也没有记载此时周室分裂,二王并立之事;只说平王立,后东迁云云;《晋世家》亦无提及。
------------------------------------------------------------------------------
这件事我想和史料来源有关,司马迁能够得到的古史资料,应该是经历过焚书的失去大部分六国史籍的基础之上。譬如汲冢纪年,就是他无法所见的。
所以根本就没有双王并立的明确观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3:53 , Processed in 0.0368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