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7|回复: 2

冯学荣:中日战争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6304

积分

游客

积分
6304
发表于 2015-9-27 1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4周年日,1931年的同一天,日本关东军悍然侵占沈阳,并迅速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开始了与中华民国长达十四年的交恶和战争的历史。日本战败之后几十年以来,中、日双方都有大量的历史资料陆陆续续得以解密、并公开出版,这使我们作为后人,对当年的那场战争的认识,反而比当时的人看得更加清楚。中日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院田军潇和独立学者冯学荣开展了以下的对话,希望用最简短的语言,给大家普及这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田君潇:日本从18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就定下了在亚洲扩张的国策,是这样吗?



冯学荣:对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定下了扩张性的国策,但是,日本当时的扩张性国策是模糊的,而且“扩张”这个词本身,既有经济方式的扩张、殖民方式的扩张,也包涵了领土的扩张,这个词语本身就是模糊的,也就是说,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帝国,在经济、殖民、领土几方面扩张,扩张到哪个地步为止?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目标。



田君潇: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为什么要立志扩张?



冯学荣: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它和大清国的地位几乎一样,在世界上是一个受欺负的国家,当时,英、美、荷等诸多列强,给日本强加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所以日本从明治维新中站起来之后,它立志扩张、誓言当一个强国,日本人当时是这样想的,所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帝国的外交,由守势转变为攻势,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田君潇:所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初衷是吞并朝鲜?



冯学荣:这里有一点复杂。日本帝国发动甲午战争,其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朝鲜半岛、使它作为防范沙皇俄国的缓冲区,也就是说,从最初而言,日本是想控制朝鲜半岛,但是并没有一个吞并朝鲜半岛的清晰计划。其中,伊藤博文本人就很不赞成吞并朝鲜。



田君潇:但是伊藤博文当了“韩国统监”,在朝鲜当“太上皇”,所谓“骑在朝鲜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冯学荣:这就是伊藤博文受到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的缘故。安重根杀死伊藤博文之后,日本的政治精英反弹十分激烈,他们坐不住了,对朝鲜强硬的声音,在日本国内获得压倒性的支持,于是日本强制性地将朝鲜合并了,所谓合并,就是吞并。



田君潇: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



冯学荣:简单地说,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人在大清东北经营的中东铁路南段遭到义和团破坏,沙俄以这个为借口,悍然出兵、侵占了东北三省,日本那时觉得:沙俄侵占东北,对朝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进而威胁到日本,于是,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日本出兵,将俄军从辽东半岛赶走,赶走沙俄之后,日本取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并从清政府的手中攫取到了以下的殖民利益:旅顺租借地、大连租借地、南满铁路、铁路周边的采矿权和伐木权等。



田君潇:日本打赢日俄战争之后,为何不立即吞并东三省?



冯学荣:日本主要是顾虑当时国际上的势力,尤其是美国提出过“门户开放”的原则、反对任何一国独占中国,所以在日俄战争之前,日本和美国是打过招呼的,美国同意日本在战后“继承”沙俄租借地(大连、旅顺)等,但不同意日本吞并东北,不但美国不同意,而且当时日本还处于文官当政的正常状态,暂时也不敢有那么的大胃口。



田君潇:从此,日本向辽东半岛移民。



冯学荣:对。同时,日本借口保护南满铁路,向铁路两侧附属地派出了武装部队,这支部队,后来就叫做“关东军”。



田君潇:1911年,大清国爆发辛亥革命,大清一片混乱,东北的清军将领张作霖写信给日本,要求日本出兵东北,当时的日本,为什么没能痛下决心、吞并东北?



冯学荣:辛亥革命,无疑是日本趁火打劫、吞并东北的大好机会,但还是由于上述的原因,1911年的日本,仍然是文官执政,日本政府那时还算稍有理智,还顾虑国际社会的观感,所以尚且不敢做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当时日本的文官政府谋取国家利益,主要还是以经济和政治手段为主。



田君潇: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是怎么回事?



冯学荣:当时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日本政府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哪一方胜出,都必然导致西方列强在东亚势力的重新瓜分和洗牌,而西方列强在东亚增加一份势力,对日本就多一份不利,日本外务大臣加藤高明认为:与其坐视中国被西洋列强瓜分,还不如抢占先机,在东亚大X陆增强日本的势力,从而增强日本在东亚的战略优势地位,所以“二十一条”主要的内容是获取青岛、以及扩大东北殖民权益,而至于将中华民国置于类似于“保护国”地位的主要是“二十一条”的第五章,而第五章是“建议性”的,并非“强制性”的。



田君潇:所以“二十一条”事件是民国期间中日关系的第一次严重恶化。



冯学荣:是,就连日本的政治家事后也普遍认为: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实属日本国策的错误,吃相太难看,分寸大失,颜面丢尽。



田君潇:所以后来有了“西原借款”?



冯学荣:对,所以继任的日本政府,盘算如何修复中日关系,于是日本政府想出了“花钱买人心”的办法、向北洋政府提供了数额巨大、条件优惠的借款,史称“西原借款”,名义是借钱给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借款的利率、担保等条件,较为优惠。



田君潇:但是“西原借款”并未赢取中国的人心,恰恰相反,反而是恶化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观感。



冯学荣:是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将“西原借款”这笔“参战”经费,用来对南方的“反动势力”发动攻势,也就是说,用来打内战,所以“西原借款”并未在实质上帮助中国发展,反而是加重了中国的内乱。



田君潇:这些借款事后偿还了没有?



冯学荣:后面的中华民国政府不承认,所以这些借款最终的结局是基本没有偿还。



田君潇:中日关系的再一次严重恶化,是什么时候?



冯学荣:中华民国和日本帝国的关系进一步严重恶化,是以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结盟为主要里程碑,接受苏联援助之后,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打出了“打X倒帝国主义”的救国口号,宣言收回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在历史上流失的一切国家主权,例如旅顺、大连租借地、南满铁路等,这就与日本发生了国家利益的冲突。



田君潇:日本人吃进去的肉,不愿意吐出来。



冯学荣:正是,所以日本开始千方百计阻挠北伐军的行动,所以会爆发“济南惨案”,日本当时的如意算盘是:希望国民党统治南方,北方还是由张作霖统治,因为张作霖没有宣言收回日本的殖民利益。



田君潇:那么在同一年(1928年),日本人为什么炸死张作霖呢?



冯学荣:所谓“日本”,并不是铁板一块,当时的《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军队直属天皇,不归政府管辖,所以在当时的日本,政府的文官和军部的武官,往往在国策上不一致,互相吵架。张作霖是被日本关东军参谋策划炸死的,炸死他的理由是关东军参谋认为:张作霖只是表面上亲日,实际上一直在暗地里排挤日本,比如建设和南满铁路平行的铁路等。张作霖实质上也爱国,也是反日的。



田君潇:炸死张作霖,迫使张学良与国民党合并了。



冯学荣:对,东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第一时间向东北派出党部,开始在东北贯彻国民党的革命外交。而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人的革命外交,不可避免地与日本帝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严重冲突。



田君潇:这时候发生了全球经济危机。



冯学荣: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世界经济大萧条,各国纷纷筑起关税壁垒,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突然寸步难行,经济急剧倒退。几乎与此同时,苏联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在远东地区增强实力,当时的日本关东军认为:由于领土纠纷、殖民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日本和苏联必有一战,苏联搞五年计划,突飞猛进,而日本经济则急剧倒退,这很危险,于是,日本军阀就有了危机感。



田君潇:所以在这个关节点,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冯学荣:所以关东军未等日本政府同意,私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以闪电的速度侵占了东北三省,这些日本军阀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大事业,一来可以解决日本的经济危机,二来可以将东北建成日本的国防基地。事后日本政府碍于日本民意,追认了关东军的行为。



田君潇:《田中奏折》是怎么一回事?



冯学荣:《田中奏折》这份资料的真伪,在历史人当中争议很大。这份奏折,也是所谓“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的主要证据,这是这份历史资料,在全世界研究东亚近代史的主流学者当中,广泛遭受怀疑。从事后我们可以接触到的近代史资料来说,“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是中华民国战争前后的政治宣传,它并不是历史的事实,我知道许多国人听到这个,会觉得荒谬绝顶,但我们追寻历史真相的过程就是这么有趣:它常常会让你发现,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未必就是真的。也正因为如此,历史研究才有它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田君潇:侵占东北之后,日本为什么又染指华北?



冯学荣:日本人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之后,国民政府不承认伪满洲国,在日本军阀的眼中,不承认伪“满洲国”,意味着国民政府迟早总要收复东北,那么将来一旦日本和苏联在东北打起来,华北这个后院就不可能安全,所以日本军阀将魔爪伸进了华北,策划“华北独立”,他们认为:一旦华北独立了,伪“满洲国”就和中华民国隔开了,隔开了,伪“满洲国”就安全了,日本对苏作战的后方就安全了。



田君潇:日本军阀策划“华北独立”,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冯学荣:说的对。当时在华北的日本部队,是依据1901年《辛丑条约》而驻扎的。1937年7月7日晚上的卢沟桥,演习的日本部队借口有人向他们开枪,他们一口咬定是中国守军开的枪,所以于8日凌晨,日军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还击,卢沟桥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田君潇:事变爆发之后,双方都向华北增兵?



冯学荣:对。事后,国民政府向华北增兵,7月11日,日本内阁也决定向华北增派日军,于是,华北的战火就越烧越旺了,到了7月底,整个平津地区都沦陷了。



田君潇:日本拿下华北之后,是不是准备继续往南打、吞并中国?



冯学荣:当时的国民党乃至全中国人民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当时国民党的对日情报工作十分失败,国民党根本不知道日本决策中枢在想什么。信夫清三郎的《日本外交史》等资料显示:平津陷落之后,日本打算乘胜与国民政府开展谈判,日本的如意算盘是:日军撤出华北,作为代价,国民政府必须正式承认“满洲国”。



田君潇:那么就这个方案,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开始谈了吗?



冯学荣:还没来得及谈,上海又燃起了战火,所以这个想法就破灭了。所以当时的日本,有一个叫做“膺惩暴支”的说法。



田君潇:上海为什么又打了起来?上海的日本驻兵又是怎么来的?



冯学荣:上海租界的日本驻兵是依据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驻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欺人太甚,蒋介石觉得:两国之间的存亡之战,已经不可避免了,既然横竖都是要打,与其在华北打,还不如在上海打,因为上海有西方列强,蒋介石希望西方列强出面制止日本,这就是“以夷制夷”的策略,于是,中日战争在上海全面爆发,这是蒋介石试图抓住全面抗战主动权的策略。



田君潇:大战打起来之后,中日双方有没有谈和过?



冯学荣:一直在密谈,一开始日本的条件,还能勉强作为谈判基础,但是自从上海沦陷之后,日本代表每次都要求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所以每次都谈崩了,后来也不断有密谈,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每次都谈崩了。换句话说,日本帝国和中华民国长达14年的交恶和交战,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要求中华民国承认和接受“满洲国”。



田君潇:后来日本怎么又打到太平洋去了?



冯学荣:日本为了切断西方从越南援助中国的这条补给线,出兵越南,而日本出兵越南的动作,则引起了美国的万分警觉和极度反感,为了阻止日本进一步南下,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



田君潇:日本没有石油了,要么坐而待毙,要么拼死一搏。



冯学荣:对,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日本被美国切断了石油,意味着战争没法打了,这就意味着倒退,倒退意味着中华民国的反攻,届时不但“满洲”保不出,而且连朝鲜、台湾,都有可能保不住,因为你没有石油了,飞机、坦克都开不动,只能任人宰割,“满洲”一旦丢了,朝鲜和台湾也许就是下一张多米诺骨牌了。



田君潇:可是日本明知自己打不过美国,为何要豪赌?



冯学荣:当年的日本军阀当然知道自己打不过美国,但他们也当然不是希望寻死,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在开战初期,日军一鼓作气狠狠杀美国一批人,将美国人杀怕了,也许就能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以求得转机。但日本军阀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美国人虽然死伤惨重,但并不愿意和日本谈和,于是就一直打到日本帝国亡国了。



田君潇:梳理到这里,中日战争的历史脉络,甚为清晰。



冯学荣:是的。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历史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我们这些后世人只要愿意花一些时间、耐心地研究一批主流的历史资料,历史的事实是不难理清的。但由于今天这只是访谈,务求简要,因此不能在每一个细节上展开来谈了。



田君潇:关于中日之间的历史,有什么好史料可以推荐一读?



冯学荣:信夫清三郎的《日本外交史》、日本防卫厅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关宽治《满洲事变》、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等,都是很好的史料。由于日本政府没有对历史口径进行审查,所以日本方面的史料,可信度普遍较高,当然了,也不能因此全部对它们进行盲信。要注意交叉印证。此外,中国方面的史料,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也很好,由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举。

主题

0

回帖

261

积分

游客

积分
261
发表于 2015-9-27 13: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清楚,简洁,大多都有道理

主题

0

回帖

6370

积分

游客

积分
6370
发表于 2015-9-28 12: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是人,都希望了解真实的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6:57 , Processed in 0.0269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