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29|回复: 6

读书笔记:柏拉图与理想国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168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168
发表于 2008-9-11 19: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他非但认为真理是确凿存在的,而且先于物质存在。
柏拉图将人们认识到的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两大层次,“可见世界”即凭借感官经验觉察的“实在”,人之感官亦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最低级的观察能力包括“想象”,比如把影子当作实在物,把插入水中的筷子误以为弯曲,把地球太空理解为天圆地方等,经过多次观察、修正后的正确觉察到的“实在”,可称之为“信念”。
“理念世界”是人通过思维活动,从“可见世界”中抽象出来(比如通过“定义”的方式),非感官所能直接觉察的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境界,比如三角形、数字、美丑、人、猫的概念等,这些具体而微的概念元素,柏拉图称之为“相”。比如从各种三角形状抽象出的三角形的相,从各种美丽事物中抽象出的美的相。诸相诞生了世间万物,“可见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皆是“相”的摹本,作为造物主的“德穆革”正是通过在一个类似子宫作用的“容器”中,将诸相塑造为各种物质。一如“猫”相制造了黑猫、白猫、花猫等。如此,显然是意识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各种“相”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交叉,比如“虎”和“猫”共有“猫科动物”这个相,也有层级归属的关系,比如“生物”、“动物”、“猫科动物”、“猫”、“白猫”的相。相的层级越低,与“可见世界”的关系越近,而对相的理解层次越高,其知识也越广博。显然,了解“生物”相的人比了解“白猫”相的人,见解水平相对为高。
“理念世界”即诸相构建的世界。知晓全部“相”及其中的关系,即掌握了“真理”,而了解部分“相”,只能算作“思想”。思想是较低级的认知层次,是不完整的“真理”认知,无法穷尽,必须要有个假设的根基,比如数学中,要假设奇偶数、各种数学符号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究,但要问为什么如此假设、与其他学科甚至世间所有的事物有什么联系,这个钻牛角尖的追问是没有底的。“真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是将所有“思想”片段有机联系起来的纲领性见解。
“想象”、“信念”、“思想”、“真理”依次排列,恰是认识水平从低到高的四种阶段。
柏拉图认为,作为知识的载体——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在她与肉身结合之前,本就已清醒地认识到诸相和真理。但是,灵魂天然地具有理性、非理性两个部分,并且一直处在互相争斗中。虽然原先理性部分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能知晓诸相和真理,但后来有的灵魂被不理性部分所牵引,堕落到尘世中与肉身结合,变成了人。由于被尘世环境的幻象所欺骗蒙蔽以及受制于肉体本身的各种欲望诉求,刺激着灵魂的不理性部分占据了灵魂,理性部分受到强大压制,对诸相和真理的认识也就逐渐遗忘了。
柏拉图将不理性部分划分为精神和欲望两部分,两者与理性部分,相互交织缠斗,三者在灵魂中的处境地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德。欲望是对利益的渴望,
欲望是人本能地追求情爱、美食、财富等享乐,其中主要是对财富的渴望,如欲望不得寸进尺、控制在有限的程度内,便是“节制”的美德,否则便是贪欲。精神是对荣誉的追求,如不被原始欲望所左右,只追求荣誉、义气,且懂得进退、不鲁莽行事的人具有“勇敢”的品德,否则便只是冲动。理性部分是智慧的源泉,如果能节制欲望,将精神献身于追求智慧并最终洞穿世事、明见是非的的人——这种人正是哲学家——是具有“智慧”的品德。拉丁文种的哲学家,其字面意思就是“爱智慧的人”
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便是要尽量排除不理性部分的干扰,将遗忘的真理认识重新发掘出来。柏拉图所理解的教育就是一个回忆的进程。除了回忆之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动力。
然而这种教育如非类似现今国民教育,采用强制灌输的手段,只像苏格拉底逢人谈话教诲的方式,收效是甚微的,而且往往遭到他人的不理解、冷嘲热讽甚至棒杀。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作了个洞穴的比喻。
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视之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被锁着面向墙壁、背向洞口,不能转头、移动;他们背后有些人形物体和花草树木的形状,这些形状之后有堆火,火光将这些物体的影子投射在囚犯们所看到的墙壁上。他们便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之物,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此前一直被影象所欺骗。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学家如果回到洞穴里,把真理教给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回到囚徒中的哲学家是痛苦的,他避免不了肉身的限制,以及与芸芸众生的交涉。唯有说服或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解放,这也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
又由于说服很难达成这种愿望,所以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作为掌握全部真理的哲学家,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
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并豪情万丈地为之设计了蓝图。
“理想国”是一长串乌托邦名单中最早的一个。
在“理想国”中,有三大阶级:由普通人构成的生产者、由普通人中选拔出来护卫国家的护国者、再由护国者中选拔出来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三大阶级分别对应三种品德的人群:具有“节制”品德的人为生产者,具有“勇敢”品德的人为护国者、“智慧”的人——哲学家——为统治者。
“理想国”就是由哲学王根据每个人的素质状况合理分配阶级属性的国家。按照柏拉图的意图,一个人有屠宰的本领却喜欢养花,那么他将被分配至屠宰场而不是种植园,一个人善于战斗,却乐于绘画,那么他将被培养成战士而不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被哲学王按照他们的最大能力分配角色,而不是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大多数资质平平的人被这样分配到各个劳动场所,成为生产者。其中具有“勇敢”资质的人被分配到护国者,而极少数“智慧”的人成为国家的管理人员。
“智慧”的人不能依靠上天赐予,而是依靠严格有序的选拔教育,在此,柏拉图提供了诸多创见。
首先是优生优育。在“理想国”中,按照“有产无权、有权无产”的原则,护国者和统治者是不能拥有家庭和私产的,因为这是欲望的温床。他们实行公产公妻,到了生育的年龄,哲学王将其中最优秀的男人和女人结合到一起,让他们生育下一代,这样的小孩自然具有最佳的潜质。而最差的男人和女人生出来的小孩要被偷偷地处理掉。而且,哲学王不能明示他们因为能力相配而结合在一起的,要告诉他们是随机抽取而结合的。所有生下来的小孩都要在他们父母认出他们前带走,集合在一起培养。这样所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父生母,会将那些达到父母年龄的人都称之为父母,而孩子间也互相认作兄弟姐妹。
其次是严格教育。小孩接受的教育分为“音乐”和“体育”两部分。“音乐”是广义的概念,与“文化”相似。文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毛泽东所言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的内容是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的,任何蛊惑人心、动摇其志的内容都将遭到剔除。只要等到孩子们长大后,思维有些定型,才开始让他们接受一些欲望的训练,不能接受欲望考验的人,都要被踢出队伍。
对于身体的训练也是非常严厉的。膳食是受到严格控制,除烤鱼烤肉外,不允许食用其他任何方法烹制的食品,而配料和点心是一律禁止的。依柏拉图看来,按照他食谱食用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
如前所述,最终成功成长为统治者的哲学家们实行公产公妻的共产主义式生活,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们这一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整个理想国的国家利益。他们象在军营里一样地生活,大家在一起吃饭,除了保有一座简陋的小屋子和必须的食物、家什外,没有任何私产。除了在一定年龄阶段必须生育下一代外,他们也可以自由性交,当然必须流产或杀婴,因为为了防止理想国因人口压力而对外扩张,人口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柏拉图并不歧视女性,恰恰相反,他认为男女平等,阶级和职业的划分并不受制于性别,而仅仅是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水平。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要建立那样的永恒之国:每个国民从小就受到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的文武两方面教育,长大后从一而终地合理地从事着与自己品质相对应的事业,每个人都要压制自己私有的感情,不被允许追求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为整个国家的和谐而效力。这样的国家是强大的,但这样的国家不崇尚扩张——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欲望必须节制,国家的欲望也必须节制。
“理想国”的总则就是“每个人都去做他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情”。这句话与后世著名的自由格言“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形似,其精神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让每个人安守本分,特别是让三大阶级和谐共处,撒谎是无处不在的。柏拉图说,“犹如开药方是医生的特权,撒谎也是政府的特权。”如前面所说,国家将内定的婚姻说成了抽签决定,教育也不传授所有真相,而更大的谎言是造物主“德穆革”创造三种人的教条:最好的一种是用金子作成的,这样的人适于作统治者;次好的是用银子作成的,这样的人适于作护国者;最寻常的人是用铜和铁作成的,这样的人适于作生产者。柏拉图知道,要让这一代人相信这种神话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通过教育,下一代的人以及以后的一切世代都不会怀疑这种神话。
这个弥天大谎,柏拉图称之为必要的“高尚的谎言”。
柏拉图意识到,要在尘世间建立理想国是极其困难的,她只是一个完美的国家的“相”,作为一个信仰而存在。这个“相”反映到尘世间,有着五种政体的摹本: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专制政体。
贵族政体是最近似理想国的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国家由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有德之人统治,他们着眼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私欲。荣誉政体次之,统治者们热衷名誉,他们的内心中,精神的部分占据着主导,比如斯巴达就是这样的国家。寡头政体又次之,他们的统治者,欲望的部分占据了主导,贪求金钱财富,国家的权力也只掌握在最富有的那些寡头中,比如那些商业城邦。民主政体又比寡头政差,因为这个国家每个人都要平等地分享利益,欲望本身就有害,而不视个人能力的大小分配财富、只取决于人数多寡就更是不正义。专制政体是最为有害的,民主政体中,多数贫穷的人要分享富人的财富,必然要与之斗争,为了斗争的胜利,必然要依赖平民中推选出来的强有力的人物,最终被赋予绝对权力的人使得所有人都处于了被奴役的状态,这样的人被称为“儹主”,这样的专制政体也称作“儹主政体”。
柏拉图最憧憬哲学王治理的“真理”的专制,最痛恨假借“民主”名义的“儹主”专制。却没有意识到,任何对“真理”专制的愿望都最终导致了“儹主”专制的结果,而任何“儹主”专制都假借了“真理”专制的名义。
问题的关键是,绝对的真理是不可能被掌握的,永远也不可能一夕之间就让某哲学王所掌握,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对每件事物也都有各自的见解。什么是唯一正确的,什么是绝对错误的,如何评判?真理不会自明,哲学王不会脸上刻字。谁说你柏拉图认同的真理,就必定就是真理呢?柏拉图自诩走出了洞穴,别人不认同并视之为被缚的囚犯,难道不会又有新的哲学家出来视柏拉图为一个更大的洞穴里被缚的囚犯呢?而这一点正为历史所证明。
判断真理的标准不是任何个人、党派所能垄断的。正如罗素所言“人是可以受适当的训练而获得政治智慧的。但什么是适当的训练?而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有党派性的问题。因此,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而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个问题乃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便是要拥护民主制的最终理由。”
柏拉图将“被缚囚犯”的偏执归之于没有受到哲学家的强制教育,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无知正是因为失去了自由。囚犯如果没有被束缚起来,难道就没有可能走出洞穴吗?恰恰相反,自以为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却要借助任何不自由的手段来维护所谓真理的统治,包括高尚的谎言,更包括法律的惩治。柏拉图说,对犯了渎神罪的人,要进行监禁,对无神论者则也要进行训诫、监禁,必要时必须处以死刑,禁止非法的宗教活动,乃是“一条普遍的法律”。(载《法律篇》,故厄奈斯特•巴克说:《法律篇》的结束就是中世纪时代的开始。)这里的神不外就是哲学王的自诩,这里合法的宗教也正是理想国唯一的官方意识形态。
后世的卡尔.波普尔将柏拉图与黑格尔、马克思称为极权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正如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所总结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以后的极权主义树立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其要点是:一、严格的阶级区分,统治者是牧人,被统治者是畜群,二者必须严格区分;(三大阶级)二、国家的命运就是统治阶级的命运,统治阶级的独特利益,就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哲学家的统治者总是为全民谋利益的)三、统治阶级对军队的垄断权(护国者即军队,效忠于统治者);四、思想检查制度,以持续的宣传造就和统一思想;(教育审查)五、国家要自给自足,即统治阶级必须控制或垄断经济。(人口控制)
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出发,却导致了一个可恶的结果。以后漫长的黑暗中世纪正是极大的受制于柏拉图的哲学观:真理总是掌握在基督教教皇、牧师那的,农民、工匠、贵族、国王都是上天造人时就定好的,教育必须严格审查,不合基督教的都会被斥为异端……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信仰和对五种政体的评价不能不说与其个人教养和成长经历有关联。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出生于一雅典大贵族家庭,母亲是著名的伯利克里后裔。7岁始接受良好的教育,18岁服兵役,见证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民主雅典完败于斯巴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并一直跟随8年直至其被雅典人判处死刑。他将雅典的衰落和老师的死归罪于民主制度,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的10年间,柏拉图漫游于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考察各种政体,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40岁,回到雅典创立了著名的学园,这是欧洲所有大学的起源,其名字Academy也成为以后西方各国学术研究院的通名。学园只研究从“可见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理念世界”,门口挂着“不懂几何学者免进”的牌子,所授的四门课程分别是数学、天文、音乐和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培养出哲学王。
柏拉图感叹道,“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而且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时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想要使学园培养出来的哲学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被推举为哲学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虽然寄希望于那些现成的国王近乎“奇迹”,但未尝没有可能。所以他先后两次去西西里的叙拉古城,教育那的“儹主”狄奥尼修二世,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柏拉图并不是那些向君主兜售权力学说的人,他只崇尚真理,希图为所有人找出达到永恒彼岸的根本解决方案。他心里的理想国,是绝对真理统治的至善的永恒国度,绝不能受制于任何野心家。他的三大阶级学说也是按照个人资质的大小合理的进行定位,而不是永远世袭(生产者的下一代如表现出统治者才能,将会得到晋升,反之亦然)。他的教育审查制度,是不想任何丑恶的思想浑浊青年,而不是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喜好。他绝对不愿看到,他首创的使权力不平等成为正义的理论却成为了后世专制的法统根基。也不会想到,正是思想的不宽容,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而不是民主制度。
柏拉图对现世的专制有着深深的痛恨,这注定他是任何统治者不欢迎的人。这一点非但可以从他对五种政体中将专制定义为最恶的政体中看出来,也可以从他的行为经历中看出来。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与锡拉库萨的君主丢尼修修士谈话时大胆地谴责独裁专制,激怒了丢尼修修士,丢尼修修士斥责柏拉图的谈话“形同老朽”,柏拉图却反唇相讥:“你的语言是一个暴君的口吻”。这句话让他成为了奴隶,若不是有钱的崇拜者将他赎回,他的哲学生涯就将会永远终止。
柏拉图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柏拉图说道,那些大众始终认为自己无比正确,所以知道自己无知的苏格拉底也就自然成为了最聪明的人,柏拉图更进一步,非但意识到自己曾处于无知的状态,而且经过老师的点拨,已然成为了走出洞穴的人,并抱有救世的责任。但新的有知之人难道就掌握了所有真理了吗?显然,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狭隘,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必须始终贯彻的警世恒言。
柏拉图的至善主义理念不会必然地导致极权主义,柏拉图说,如果法律体现了正义与善的理念,在哲学家可遇不可求的情况下,不妨确立法律的统治以作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寄希望于掌握至善真理的哲学王不现实,那么显然,依托接近真理的善的法律来统治国家,显然是最现实、最正确的选择。而这一点也可以最终导向宪政主义。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柏拉图哲学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思想影响并帮助树立了以后近两千年的专制传统,并且也为之提供了解决的答案。
前347年,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宴会时无疾而终,享年80岁。葬于他耗费了半生精力的学园,这所学园在接下来的九个世纪里成为了希腊的文化中心,直到公元529年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

                                                             全文完
                                                      初稿于2008.9.9-9.11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1432
发表于 2008-9-11 20: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加分再看,毕竟是原创 [s:2]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3951
发表于 2008-9-12 1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samadhisakya于2008-09-12 01:52发表的  :
有柏拉图这样优秀的学生
苏格拉底真是太伟大了
[s:2]
  公元前404年“三十寡头”统治时期写就了雅典历史上最血腥黑暗的一页。“三十寡头”的首领克里蒂亚斯、查米德斯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克里蒂亚斯是其中最坏的一个。
  而雅典历史上才华最出众、性格最复杂的阿基比德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叛变使雅典遭受重创,此人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兼宠爱。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之一就是“腐蚀”了克里蒂亚斯、查米德斯、阿基比德斯等青年。)
  故此用得上中国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苏格拉底不因“圣人般的”柏拉图而更伟大,也不因有克里蒂亚斯等一批坏蛋学生而蒙受垢名。
  

主题

0

回帖

2639

积分

游客

积分
2639
发表于 2008-9-12 1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腊的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品质道德影响力很小;而中国的老师以传授道德品质为主,知识为辅,所以,我们看到孔子的门徒很少有背叛自己的主人的。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3951
发表于 2008-9-12 1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cauzer于2008-09-12 11:14发表的  :
希腊的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品质道德影响力很小;而中国的老师以传授道德品质为主,知识为辅,所以,我们看到孔子的门徒很少有背叛自己的主人的。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我热爱柏拉图,但我更热爱真理。”这应给门户之见、党同伐异弊端甚深的中国人以深刻启迪。。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9-3-4 2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的真理

这与宗教上的真理,灵魂,其许多内容都是一致的。

古希腊的文明,实在不可思议。比如当今天的我们读到《理想国》这一不朽著作之时,除了惊叹,还能够有什么其它感受?

柏拉图的精英治国理论,被认为是极权主义的理论源头之一。个人认为,或不是正确的观点。

柏拉图就如后世的达芬奇等一样,是上帝才能创造的杰作。生不逢其时其地,为之执鞭,亦欣然矣。

主题

0

回帖

7883

积分

游客

积分
7883
发表于 2009-3-14 13: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才子一生不得志是有原因的,理想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而现实是一个俗世的世界,若要把这两个世界中搭一座桥,搭桥的人绝不会是作家,也不会是哲学家,只能是政治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5:18 , Processed in 0.0373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