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苏撒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2-25 16: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兄厉害

又在这里看到苏兄的大作,确实有幸。中华文化是不是衰落,到底是谁的主要责任,中国已经讨论至少一百多年了,从当年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的海洋文明论,再到如今的国学热反思热。
我认为儒家重义当然永远值得提倡,这也是它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不过轻利没有太大必要,而且事实上也没有真正实现过;中国历史不也是逐利史?不过大家的利不同罢了。苏兄说得好,追求利益没有错,错的是没有对此的约束机制。儒家后来没有太多研究和提出这个机制,而一般仅仅停留在空言的轻利贬商等等层面上,确实没有与时俱进。这也是后世再没有孔子这样圣人之故。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2-25 16: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中国文化的精髓还是儒家文化中的那些精髓

因此只要将其中落后的比如轻利忠君等思想抛弃,加上人权等新时代的文明成果,完全是可以重建中华文化的,正如唐诗兄所说的台湾现状一样。台湾人能够做到的,大陆也可以做到。
儒家思想毕竟先进的有益的太多,我们必须吸收它们的精华成份。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07-12-26 16: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仁爱,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人成为圣人,进而实现大同的思想,是在缺乏以人文为基础法制的古代最有效的限制权力,保护民众和思想和施政方法。这是孔子为什么能超越其他百家诸子成为五百年一现的圣人的最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在后世的逐渐僵化腐朽,错不在孔子,而是后世统治者,以及那些屈从权力的儒家学者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而对儒家思想的篡改。
楼主提到了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释家即佛教在发源地印度早已消亡,但在中国却发扬光大,原因就是中土佛教的人人可以修成佛和儒家的人人可以称圣人相通,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同时,佛教承担了中国人对精神和灵魂归宿的出世职责。儒家负责现世,佛教负责精神。道家作为补充。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2-26 1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珀兄观点基本一致

中国需要一种入世政治学说,能够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保护各阶层利益——儒家做到了。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需要这样一种学说。现在欧美主流文明找到了,那就是民主之政治思想与制度。有了这个根本思想与制度,整个文化大厦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而大陆过去的基础轰然倒塌,而新的基础则根本没有建立起来。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中间一个隔断而已,就象欧洲的黑暗中世纪一样。他们有文艺复兴,中国也会有的。一百多年前已经有过一次,被无情中断。现在还是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努力着。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7-12-26 20: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是作为个人修为的学说 [s:2]

如庄子的个人修为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7-12-26 20: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是作为个人修为的学说 [s:2]

如庄子的个人修为

0

主题

0

回帖

2930

积分

游客

积分
2930
发表于 2007-12-26 20: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恃文者灭,恃武者亡。这个不错。支持。[s:2]

但孔子似乎是这样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s:5]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1: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君的见解非常有道理,本人的观点是重新阐释儒教,将道教——复兴的道教我命名为天道教,作为未来国人的精神信仰依托。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2-30 09: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待楼主佳作出来

还是那句老话,吸收其精华,淘汰其糟粕。精华与糟粕都是什么,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其实我们生活中鼓励君子之风,这本来就是提倡儒家之精华。压制思想自由,天朝至上等等,就是君权无限化的理学糟粕了——这个思想还不是儒家思想,是许多人将理学垃圾加到儒家头上。

0

主题

0

回帖

844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844
发表于 2008-1-1 1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5:13 , Processed in 0.0307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